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分公司是中聯重科旗下主要事業部之一,年生產銷售規模近120億元,對總公司發展貢獻巨大。作為一家來自內陸省份湖南的企業,麵臨工業基礎薄弱的不足,工程起重機公司如何克服發展條件的製約,其快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上述問題專訪了中聯重科副總裁、工程起重機公司總經理熊焰明。
科研不是”百米”跑,而是“馬拉鬆”
記 者:今年上半年ZCC3200NP成功下線,刷新了國產履帶起重機的最大起重量紀錄,這一事件對中聯重科及整個行業有著怎樣的意義?
熊焰明:ZCC3200NP的成功是我們在超大型起重機研製的突破。項目實施時,我們匯集了全公司包括所屬兩個國家級研究機構的頂級專家,組成了包括研發、製造、管理人員在內的100多人專項課題組,通過在研發思路、項目組織與研發手段上一係列的自主創新,在“機械、結構、計算、液壓、電氣”等多個專業方麵的關鍵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
就整個行業而言,ZCC3200NP增強了中國起重機製造在全球的技術地位。中國起重機製造排在世界前列,但之前都靠數量,並不是靠技術含量,而現在,ZCC3200NP的成功恰恰展示了中國起重機製造的技術實力,使中國站到了國際起重機行業的最前沿,打破了國外對於3000t級履帶起重機的壟斷地位。
記 者:中聯重科的前身是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是中國工程機械技術的發源地和標準的製定者。隨著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快速發展,各企業在各個產品領域都爭創標杆。作為公司負責人之一,您如何看待行業內這種競爭現象?
熊焰明:像我們做機械製造業,研發就是核心,而競爭可以促使行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但我想強調的是,產品的穩定性、安全性是研發的核心。科研創新不能盲目求大,而是要研究性價比最好的產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產品可靠、操作性能好。特別對於起重機行業,產品不僅涉及客戶的安全,也涉及員工的安全,同時還有企業的名譽。搞研發不是跑“百米”,而是跑“馬拉鬆”,要有成熟的技術手段和嚴格的考核。
讓創新深入管理者的思維
記 者: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從1992年的創立,到現在中聯重科已挺進全球工程機械前10強。回顧19年發展曆程,您對創新最大的體會是什麽?
熊焰明:創新,應該深入到管理者的思維中去。對於中聯重科來說,其成立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中聯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在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研究院被推向市場,隻能依靠賣圖紙維持生存,無力進行前沿的技術開發。為探索應用型研究院市場化發展的新路徑,中聯重科成立了,科技成果得以轉化,研究院也逐步變成了一個科技型企業。
後來隨著公司規模不斷擴大,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即公司的管理構架和產權結構已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必須運用現代企業管理體製運作進行改造。1999年我們完成了股份製改造,2000年成功上市。因為有這種主動創新的意識,中聯又獲得了一次大的進步。
進入21世紀後,隨著我們完成一係列並購,公司內部由於產品鏈逐步完善,原有的運行體係逐漸不適應已有的規模,運行效率變低,我們又及時調整了戰略,打破原有的業務單元格局,啟動流程再造,全麵推行以產品及相關係列產品組團、集中決策、專業化經營的事業部製運行模式,企業活力又一次得到釋放。現在麵臨新的發展形勢,公司管理層又在思考新一輪的組織創新。
科研創新也是一樣的。中聯重科的第一個產品是混凝土輸送泵。當時該產品的市場格局是國外品牌占據了中國95%的市場份額。麵對這種情況,我們創造性地提出“高位嫁接,全球采購”,將混凝土輸送泵的開發定位在與海外品牌的直接競爭上。因為當時的發展狀況要求我們跳出國內這個環境,站在全球的角度來審視能否借助全球的資源供我發展。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成功的企業,不在其資產有多大,而在於其整合資源的能力有多大。
後來中聯自行設計的第一代混凝土輸送泵麵市後,市場反應不錯,但我們又發現一些問題,就是中國混凝土的“料”和國外的不一樣,進口產品隻能泵送按嚴格標準配置的“細糧”,而我們既有“粗糧”又有“細糧”。於是我們又通過自主創新,逐步形成更適應國情、能吃“粗糧”的關鍵核心技術,並在行業內得到推廣。目前,國產混凝土輸送泵的國內市場份額,從以前不足5%提升到95%以上。
同樣,隨著中聯重科進軍海外市場,無論是巴西、印度、還是俄羅斯,各個國家的市場環境又不一樣,都將迫使我們不斷進行創新。
記 者:六年前,中聯重科實施事業部製時,銷售收入隻有30多億元,而去年銷售收入達到了300多億元。作為中聯重科旗下第二大事業部,事業部製給工程起重機公司帶來的最大益處是什麽?
熊焰明:應該說事業部製最大的好處就是解放了組織生產力。簡單來說,事業部製就是公司總部管控層麵按照“整合資源,目標管理,過程監控,協調服務”的思路運行,而下麵各個事業部則按照董事會和總部的發展戰略,遵循“人、財、物、產、供、銷、分配相對獨立;集中決策,自主經營”的運行規則經營。這樣就把“集權管理”有效地轉化為“授權管理”,使我們的決策效率加快。因為當時公司的產品品種覆蓋了整個工程機械行業,這麽寬的產品鏈如果都由最高管理層決策,效率肯定慢。而實施事業部製後,公司最高管理層擺脫了這類日常事務,集中精力進行重大決策的研究,各個事業部也能夠自主經營,發揮各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推動地方乃至行業的科技創新、管理提升
記 者:近年來工程起重機公司非常注重產業鏈的經營,這不僅使中聯起重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也促進長沙乃至湖南省工程機械配套產業實現質的飛躍。這一經營思路在同行業中似乎顯得獨樹一幟?
熊焰明:真正負責任的企業不僅僅關注企業自身的成功,還會關注其相關利益體是否成功。如果都成功了,那麽該企業才可能獲得長遠的發展。如果其他相關利益體是迫於該企業的規模、壓力在發展,那麽該企業也就失去了發展後勁。作為企業管理者,尤其是在社會具有一定知名度企業的管理者,其責任不僅僅隻是推動企業內部創新,為地方貢獻規模化經濟效益,更要以自己的思維和實踐積極推動地方乃至行業的科技創新、管理提升。
近年來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在上中下遊實施了物流園、配套園、供應鏈優化、營銷4S店等一係列資源整合策略,同時注重管理輸出、指導扶持,使主機企業與關聯方實現戰略共贏,有效推動了整個產業鏈的共同發展。
另外,我們還圍繞管理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建設工作,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管理積累的缺失,更缺乏將管理經驗積累加以標準化整理、規劃的習慣,而西方企業非常看重這點。這些管理包含員工行為規範、工作習慣,包含內部流程、信息傳遞渠道等等。做好這些管理不僅僅將直接服務並推動企業未來的發展,而且隨著主機企業管理輸出、規模帶動效應的擴散,還將對提升湖南工程機械企業管理品質發揮深遠的作用。
記 者:您能否展望一下工程起重機公司未來的市場前景?
熊焰明:中國 工程機械行業的需求20年是沒有問題的,雖然現在開始進入下行周期,但這個調整應該隻是增速的調整,因為過去行業一直是處於高位增長。
對於中聯重科來講,目前我們的銷售主力還在中國,還遠沒有在世界上參與競爭,所以海外市場這一塊還很有希望。而且2011年全球工程機械企業排名中,中聯重科位列第八位,此外我們的混凝土機械是全球第一,起重機是全球第五,從技術上說,中聯重科跟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隻要我們網絡布置得當,以合作共贏的理念來做海外市場,這一塊我們一定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