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業界稱為中國經濟領域“奧斯卡”獎的“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中聯重科(000157)董事長詹純新憑借其帶領中聯重科在國際並購上的出色表現,當選“2011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榮膺這一獎項,是在詹純新帶領中聯重科成功收購世界混凝土機械的頂級品牌—意大利CIFA公司三年之後。三年來,這一起聞名中外的工程機械界“器髒大移植”,無排斥反應、運營良好,2011年1-10月CIFA業績增長39%。而在收購當時,麵臨金融危機下歐洲經濟的一蹶不振,CIFA曾瀕臨絕境。中聯重科並購CIFA獲得了業界肯定,就在前不久,它與“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一起被評為海外投資五大經典案例。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並購為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其全球化經營理念、創立的並購重組“中聯模式”、全球市場資源的運作等都為中國工程機械注入了新的發展理念和發展空間。詹純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的脊梁。
“4維”對接國際市場
早在2007年底,詹純新將旗下的“中聯”、“浦沅”、“中標”這些子品牌進行整合,統一為“中聯”品牌進駐國際市場時,他心中就已經有了一副“國際化”的沙盤:“力爭在5年時間裏,將更多的產品以自主品牌銷往海外,在技術、市場、品牌、資本4個維度上實現與國際的全麵對接。”
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CIFA即宣布海外市場拓展全麵鋪開。目前,中聯重科海外業務已覆蓋到全球70多個國家。2011年上半年,中聯重科海外營銷網絡建設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區域經銷商為主體、直銷與大客戶相結合的遍布全球的營銷網絡。
今年6月21日,中聯重科買斷國際社會公認的塔機高端專家德國JOST平頭塔係列產品的全套技術。該公司的塔機技術和其設計的塔機,代表了當今全球塔機的最先進水平,堪稱世界塔機的標準。這次整合使中聯重科的塔機技術迅速實現了從中國領先到國際領先的跨越。
“技術的國際對接對於中國工程機械來講意義重大。我們不僅引進世界最先進的塔機技術,還引進了全套技術培訓,這將提高整個搭機行業的技術水準,並通過吸引轉化再創新,使中國塔機站於高位。”詹純新說,未來,技術對接將是中聯重科國際化的“標準動作”之一。
資本對接國際化業已起步。此時距中聯重科H股全球發售剛好一周年,在中聯重科的高速發展過程中,資本市場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而借力H股在全球募集資金,中聯重科正在逐步完成資本的全球化運作。
綜觀卡特彼勒、小鬆等世界級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曆程,大多經曆了產品市場由國內向國際轉變,由產品國際化向資本國際化轉變的過程。可見,詹純新管理下的中聯重科已攜同中國工程機械業邁開了與國際巨頭競爭的步伐。
9次並購創“中聯模式”
詹純新帶領的中聯重科截止目前共經曆了9次跨地域、跨國界的並購整合,通過並購重組的方式,中聯重科快速完成市場的國際化布局。特別是2008年對意大利CIFA的收購,規模之大、整合之難為中國工程機械發展史上所僅有,而這次成功的並購整合,令在重工業領域一向驕傲的歐洲人對中國製造消除了“門第之見”,也為中國工程機械向歐洲及更廣闊的海外市場開拓打下的基石。
從並購中,中聯重科摸索出了以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為基礎,以無形資產激活有形資產,運用強大的吸收轉化創新能力,有效推進與被並購企業在製造體係、渠道、品牌以及文化等方麵的遞進融合,積極導入全球領先的經營模式的“中聯模式”。
而今,“中聯模式”已經得到了市場的驗證。在並購CIFA時,詹純新立下目標:“要做到世界工程機械前十強”。三年後,在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排行榜上,中聯重科躍居第8位,較2008年上升11位,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製造業的世界標簽。
詹純新表示,國際化是建設世界級工程機械企業的必經之路,而並購無疑是一條捷徑。“中聯模式不僅是中聯重科的並購方法論,更是中國工程機械的財富與經驗。”
3點啟示引領中國工程機械“走出去”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潛力無限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吸引了大量的外資進入,卡特彼勒、小鬆、特雷克斯、沃爾沃、日立等國際一線工程機械企業紛紛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使得國內競爭異常激烈。與此同時,廣闊的海外市場也吸引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相繼“走出去”,不斷加大海外擴張力度。
2011年中聯重科海外市場動作頻繁: 52米長臂架泵車首次進入沙特,並簽訂起重機出口沙特最大訂單;30台泵車出口日本,支援福島震後重建工作;買斷塔機高端專家德國JOST平頭塔係列產品的全套技術。
詹純新認為,從行業的整體趨勢看,中國機械工程企業必須走出去。他說,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隻有“走出去”才能突破瓶頸,才能在有效整合全球資源的前提下完成國際化轉型,實現“彎道超車”。現在,中聯重科的世界級企業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在未來五年時間內實現銷售額過千億元,進入全球前5位。
縱觀中聯重科的國際化發展之路,可以看到,產業鏈向海外延伸可以破解國內競爭膠著的迷局,而並購是“國際化”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同時,中聯重科從實踐中得出,中國企業要國際化,首先要本土化。也就是要融入當地文化,做當地的企業。所以中國企業融入國際的新姿態,即包容、共享和責任。這對於中國工程機械而言,都是可以被借鑒的經驗。
“我想把中聯集團打造成一個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打造一艘引領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航空母艦’,更希望看到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集體登上世界競爭的舞台,在世界工程機械產業中擁有話語權。”盡管,在詹純新的字典裏,“國際化”是最難書寫的三個字,但是,他必須挺起脊梁,繼續寫下去。詹純新堅信,在今後的十年內裏,中國肯定能夠產生自己的“小鬆”和“卡特彼勒”,誕生世界級企業對於奮進中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來說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