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格局深刻變化
國內非公路礦用自卸車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但這一時期的礦用車多為公路車改造而成,從技術的角度來說,還算不上純粹的礦用車。盡管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本溪重型汽車製造廠和湘潭電機廠研製了68噸和108噸礦車,但與國外產品相比,差距較大,基本沒有競爭力。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與美國特雷克斯集團合資成立了內蒙古北方重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作為國內礦用車行業惟一的中外合資企業,依靠引進特雷克斯技術,成功實現了專業化非公路礦用自卸車的批量生產,由此拉開了中國非公路礦用自卸車全新的發展序幕。
2007年以前,國內生產非公路礦用自卸車的較具規模的企業有北方股份、首鋼重汽、湘潭電機、北京中環動力、本溪重汽等為數不多的五六家。此外,卡特彼勒、小鬆、日立、別拉斯、利勃海爾等國外公司也比較早地進入了國內市場。但受超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的市場容量有限、製造技術門檻較高等因素的影響,當時行業的發展是理性而平靜的。作為國內非公路礦用車研發生產基地的北方股份,生產銷售載重從23噸到360噸不等的各種車型,占有國內礦用車市場75%以上份額,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
2008年3月,財政部發出通知,對國內企業為開發、製造大型非公路礦用車(指額定裝載質量≥108噸的電動輪礦用車和額定裝載質量≥85噸的機械傳動礦用車)而進口部分關鍵零部件、原材料所繳納的進口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後退”。與此同時,自2008年4月1日,對新批準的內、外資投資項目,進口額定裝載質量≤328噸的電動輪礦用車、額定裝載質量≤40噸的鉸接式自卸車和所有規格的機械傳動礦用車,一律停止執行進口免稅政策。
應該說,這一政策為國內非公路礦用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為近幾年來國內非公路礦用車產業所呈現出的快速發展勢頭奠定了政策基調。同時,這一政策的激勵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促使礦用車行業出現了類似盾構裝備領域的產業資本趨之若鶩的景象。目前,除了原有的存量企業外,像太原重工、通聯重工、同力重工、泰安航天,包括上麵提到的大量工程機械企業以及以東風、宇通、重汽等為代表的國內知名商用車製造企業,均在涉及礦用車的製造領域。
由於參與者的迅速增加,市場的競爭強度明顯加大,許多企業都強化了營銷手段。如北方股份通過建設“三大平台”(融資平台、銷售平台、租賃平台),建立集整車、備件銷售、承攬大修、以舊換新於一體的營銷新模式,以鞏固並擴大市場;首鋼重汽則推出了總成代用服務舉措。與此同時,國外企業也在嚐試降低生產成本的途徑,以提高市場競爭力,或通過讓利給國內代理商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在中國市場的影響。
規則缺失風險加大
目前,礦用車行業已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市場規模的有效擴大,刺激了大量資金湧入礦用車製造領域。但由於礦用車產業長期以來受規模總量的限製,特別是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受高技術以及昂貴價格等因素的製約,一直處於一種半封閉的運行狀態,並未引起有關方麵的足夠重視,盡管同樣作為關係到人身和財產安全的重要的行走機械產品,但圍繞礦用車產品的相關管理措施直至今日仍是空白,無論是類似汽車行業的目錄管理辦法或者是有關礦山開采的許可證管理辦法。
由於沒有準入製的門檻,就造成了小噸位礦用車領域目前已經呈現出擁擠甚至是混亂的局麵。受製於品牌形象、技術平台、銷售網絡、服務能力等方麵的不足,一些企業便采取仿製、價格戰等手段參與市場競爭。個別匆忙上馬的產品,因質量問題而引起糾紛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果,這種狀態不能及時加以扭轉,無疑將對礦用車這個新興產業造成嚴重傷害。
應該說,現代礦山開采業更加注重規模、安全、環保、節能和降耗等環節,即使是中小型礦山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同樣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因此,對於礦山開采裝備製造商而言,如何為礦山開采提供高效、智能、安全、節能、可靠、舒適的裝備,是決定它們能否分享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的紅利的關鍵所在,也是企業能否伴隨著需求市場的發展和延伸,持續保持競爭力並求得發展的核心要件。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礦用車行業似乎更容易走向一個在裝備製造業中非常習慣的結局,即:缺乏以核心製造能力為支撐的快速的產能過剩,就像在挖掘機和盾構裝備領域中所發生的一切。
據了解,由於礦用車行業長期處於一種自然發育的狀態,造成國內生產礦用車零部件的企業不多,而且供貨周期較長。尤其是在大噸位電動輪礦用車方麵,如發動機、電動輪、電驅動控製係統等關鍵部件,國內企業並不具備製造能力,主機企業仍主要采用“自主研發的係統集成”模式,換句話說,就是以全球製造資源為平台的組裝總成生產方式。對那些新進入者而言,相信在發展電動輪礦用車的過程中,也不會超出這個套路。如此,或許用不了多久,在礦用車製造領域也會發出那些似曾相識的聲音:“國外進口部件吞噬了行業70%以上的利潤。”
顯而易見,作為新興經濟體之一的中國仍存在著巨大的商機,以此為背景,圍繞裝備製造領域的“淘金”活動也仍將持續進行下去。不過,如果不加區分的采取一種簡單從眾方式涉足的話,收獲的風險也許要遠遠高於收益,即使是對目前還處在高速增長期內的礦用車行業而言,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