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規模將達9000億元。為此,海外並購將成捷徑
繼1月底三一重工公司……這一切預示著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海外並購潮”集中爆發的背後既有“偶然”卻也有“必然”。
早在此次“海外並購潮”到來前的2008年,中聯重科以2.71億歐元為代價收購意大利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100%股權曾在業內傳為佳話,卻也備受唏噓。如今事隔3年,時間證明中聯重科的選擇沒有錯,在這3年中,被收購的CIFA已經成功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並於2011年開始盈利。而對於中聯重科來說,同樣獲得了先進的技術和全球營銷網絡的支持而得以高速發展。
國家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
按照“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規模將達到9000億元。而要實現這個快速增長,海外並購無疑將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做大做強的捷徑之一。
不久前,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表示,將“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並購、整合資源,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加大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支持。”
為保障這一戰略能夠積極穩妥的實施,陳德銘還指出,未來我國將“加快與重要經貿夥伴的投資保護協定談判,消除市場準入障礙,強化投資權益保護。加強對企業的風險提示,完善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製。指導企業應對海外反壟斷審查和訴訟”。
在絕大多數的分析人士看來,“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投資並購、整合資源,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對於正處在發展轉型階段的中國而言勢在必行,且刻不容緩。
如今,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陰雲未散,歐洲大量企業麵臨產品銷量下降、拖欠供應商貨款與員工薪資甚至瀕臨破產的局麵,這不僅調動了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積極性,更為中國企業迅速提升綜合實力、融入國際市場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
海外並購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事實上,從90年代開始,海外並購就已逐步成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雖然不乏成功案例,卻也著實敗多勝少。”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例如早在2004年10月,上汽集團以5億美元的價格高調收購了韓國雙龍48.92%的股權,但此次收購一度導致雙龍員工的罷工潮。
幾乎與“前輩”的遭遇如出一轍,在此番柳工完成對波蘭HSW工程機械業務單元的收購前,2011年6月,受當地負麵報道影響,HSW企業工會對中國企業的信譽產生了懷疑,要求廣西柳工保證員工未來五年的工作合同,並給HSW的所有員工漲薪5%。但是,廣西柳工隻同意保證HSW員工三年的工作合同,並漲薪3%。雙方一度在此問題上僵持不下,收購被迫暫停。
此後的2011年12月,柳工終於與波蘭HSW工會就社保問題達成共識,柳工將保證HSW員工未來四年半的工作合同,並漲薪3%。雙方於12月7日在波蘭舉辦社保協議簽署儀式。
方正證券北京首席分析師夏慶文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說明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經驗越來越豐富,而之所以有這些失敗的案例,才意味著管理層提出"加快與重要經貿夥伴的投資保護協定談判,消除市場準入障礙,強化投資權益保護。加強對企業的風險提示,完善境外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製。指導企業應對海外反壟斷審查和訴訟"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應該允許一些失敗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