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經濟觀察家們在預測全球經濟是否會因為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滑落而受到影響時,卡特彼勒的判斷則相對樂觀。卡特彼勒中國、印度及東盟地區總裁金利文3月18日在會議間隙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截至2011年年底,卡特彼勒的訂單儲備額達到了300億美元,這是其曆史最高水平。“這主要是歸功於卡特彼勒所處的行業前景比較好,比如說采礦領域,像鐵礦石等礦產資源的價格水平都處於高位,這就促使我們有動力在這個領域進一步投資。”
記者:中國機械製造領域是一個競爭很充分的市場,而且很多國內企業紛紛到海外投資,卡特彼勒為什麽還會繼續深耕中國市場?
金利文:其實在過去五年,卡特彼勒在中國麵臨的現實狀況是產能不足,在中國本土所生產的產品都能賣出去。
記者:是在中國市場本土銷售的嗎?
金利文:是的。從市場角度來看,客戶對我們的產品需求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在中國持續增加產能。
記者:在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有一個單元是“保持和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其核心話題就是如何提升中國的製造業競爭力。在工程機械領域,卡特彼勒進入中國後是否帶動了中國相關企業的製造水平?
金利文:其實卡特彼勒並不是把中國隻當成一個生產基地,從上世紀70年代進入中國以來經曆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卡特彼勒把一些設備從美國出口到中國來。進入到上世紀80年代,卡特彼勒在中國進行了一係列的技術轉讓,幫助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提升技術水平。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卡特彼勒在中國設立工廠,在中國生產產品,這樣一直持續到2005年。從2005年開始,在中國全麵推行卡特彼勒的業務模式,這個業務模式包括研發、生產、相關配套服務,如物流、融資等一係列業務,包括代理商也都在中國進一步完善。
我們最近宣布在江蘇無錫擴大研發中心,這是我們在中國部署卡特彼勒業務模式、繼續深化在華投資的一個具體體現。我們在江蘇南通將建立一個亞太試驗場,不僅服務於中國市場,也服務於我們整個亞太市場。
記者:自從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奧巴馬政府一直提倡美國製造,也有一些美國企業回流本土,卡特彼勒怎麽看待這個問題?
金利文:奧巴馬的政策應該是更多關注提升美國整體競爭力。第一點是要提高美國的基礎設施能力,使它更具全球競爭力;第二點是改革國內稅收法律,使美國企業在全球更具競爭力;第三點是教育,使美國工人能夠得到更多培訓和機會,使他們在全球具有競爭力。如果這三個方麵都能夠處理好,我想奧巴馬並不需要鼓勵美國企業把製造業返回到美國本土去。
其實,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考慮,它要計算投資成本,要考慮資產負債情況,每家企業會根據各自的情況來做具體的決定。鑒於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如果有些美國公司從中國撤資並返回美國,這並不奇怪。但是我想有一點大家必須意識到,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之內,真正具有增長潛力的地區是亞太地區,所以說如果你不在亞太地區進行投資、在亞太地區進行競爭,肯定以後就會落後於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