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徐州,自古即是兵家必爭之地、英雄輩出之所,所謂虎嘯龍吟帝王州。當年大漢開國皇帝劉邦在此醉斬白蛇,西楚霸王項羽擇彭城定都,在1951—1965年不足15年時間裏,毛澤東曾七次下徐州。磅礴的過往、豪邁的英雄鐫刻在徐州百尺高台上,也滲透在這個城市的氣質裏,成就了力拔山河的霸王氣和破釜沉舟的英雄膽。而今天,這座城市裏最鮮明的標誌,莫過於徐工和那滿城的“黃金甲”。即便早已完成了世界級的蛻變,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當之無愧的領軍者,徐工仍因這方水土而有著鮮明的性格和特質——一馬當先傲視群雄的王者氣象,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後生的無畏氣概,最重要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灑脫與大度。
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裏,產業形態發展最為成熟、市場競爭最為充分的,莫過於裝載機行業。2011年,該行業主要的26家主機製造商共銷售裝載機約24.6萬台,增幅達14%。在持續增長的同時,行業已經走到變革的前夜,不但行業增幅變窄,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且隨著用戶、市場的升級和各國排放標準相繼確立,行業的振蕩與洗牌已在所難免。在本土裝載機企業仍用利潤和發展空間換取一時市場份額之短長時,國外企業已經從關鍵技術向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起潛在攻擊。
徐工LW1200K裝載機獲得2010中國工程機械TOP50技術創新金獎
在中國裝載機行業充滿變量,格局與地位有望重構之際,在市場亂象頻發,價格競爭、規模血拚難以為繼之時,誰又能率先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領軍行業踏出迷城?
【完美包抄】
前後曆時5年的基礎研發、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員,徐工的大噸位和節能型裝載機一經推出,便吸引了中國裝載機高端用戶的青睞。在技術攻關中,徐工融合了世界前沿技術;強化整個配套供應環節與體係;完成了對遍布全國的代理商、用戶的數據采集與跟蹤。在這場勢在必得的陣地戰中,徐工以對產品、技術、服務、產業鏈的深刻理解,在中國裝載機行業麵臨多重轉變的背景下,完成了對裝載機市場的完美堅守和包抄。
籌謀市場的背後,徐工深諳世界技術發展之道、站在行業和全球視角上形成的戰略思路清晰可見,一是精準定位中國裝載機產品大型化、高端化趨勢,發展大噸位裝載機;二是站在世界節能減排大潮的浪尖,力推節能型產品;三是傳動係徹底升級的高端裝載機,徹底突破了電控變速箱和濕式驅動橋關鍵技術,成為行業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零部件技術的企業,這也是國產裝載機的真正突破。在以深厚技術積澱形成的經度,和以不斷豐富的產品線及深度國際化造就的緯度所交織成的坐標上,徐工的大噸位、節能型產品及高端裝載機所預示的深刻意義便更容易被理解。
企業經營無外乎研發、製造和銷售,本質上考驗著企業對產業、市場趨勢的判斷與理解。而產品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功、企業市場份額的提升,都不能簡單歸因於當下。
1989年,徐工集團在“三廠一所”的核心層基礎上拔地而起。這三個核心廠之一,便是徐州裝載機廠,從那時起,徐工便一直沉浸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最具挑戰性、最富競爭力,也是最跌宕起伏的細分領域——裝載機行業之中。若將時間軸拉長至中國第一台裝載機成功下線看,徐工三十年的裝載機製造經驗也許不夠耀眼,但是將徐工的裝載機製造放入整個集團體係中看,這個以生產重型裝備而聞名於世界工程機械產業的企業,這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內唯一先後數次獲得國家科技二等獎殊榮的企業,以超越六十年的產業積澱為裝載機業務搭建的高水平製造和技術平台,在中國裝載機行業內是得天獨厚的。正是這樣的成長背景,注定徐工裝載機要在裝載機行業中有不俗的作為,也注定其會完成一次次裏程碑式的轉身、蛻變和躍進。
【突圍大噸位】
與中國大部分裝載機企業以中小噸位產品為主要陣地不同,徐工自進入裝載機行業起,便對大噸位設備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渴求,並不斷為大噸位裝載機研發、製造積蓄力量。21世紀初,在外部條件成熟、內部實力雄厚的基礎上,徐工正式將大噸位裝載機研發和技術攻關列上日程表。此時的中國裝載機行業,因進入門檻低、市場充斥同質化產品而陷入惡性競爭泥淖,行業正在靜候有實質性創新能力的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