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建築業開始推廣“魯布革”工程管理經驗以來,以“管理層與勞務層”分離為標誌,建立企業內部模擬市場,推行“項目法施工”原理,工程項目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至今,這一模式已推行了25年,如今的建築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加之2001年加入WTO,更加激發了這一行業的活力,已經過去的10年,建築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
建築業: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北京交通大學劉伊生教授說,建築業的快速發展可用數據來說明,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2001年的3.72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30.19萬億元,經過10年發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7倍多;建築業總產值從2001年的1.53616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1.7734萬億元,首次突破11萬億元,10年間增長6倍多。分析“走出去”的形勢,建築業發展勢頭也非常快,從最初以勞務輸出為主,發展為承包工程,而且目前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施工承包,也有許多企業開始做EPC(設計—采購—施工)和D&B(設計—建造)之類的工程總承包。2000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為14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為125億美元;2010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為1344億美元,完成營業額為922億美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也在快速發展。
建築業的快速發展對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作用非常大。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建築業的產值每增加1元人民幣,可以帶動全社會增加3元人民幣,相當於有2元人民幣是帶動其他產業產生的。建築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顯而易見。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建築業對推動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全麵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築業在相當一些地區成為當地財政的支柱性財源,稅收貢獻突出。建築業對其上下遊產業,起到了明顯的拉動作用。建築企業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國大型建築企業的前10名其產值都在160億元以上。建築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次於工業、農業、商業,居第四位,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2009年,4萬億元投資對建築業的初次拉動作用最大。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就“4萬億元投資對各行業的初次拉動作用”進行的測算結果顯示,4萬億投資使建築業增加值達到5940億元,占初次拉動總量的14.85%。可見,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建築業: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劉伊生教授說,建築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建築業產業規模的擴大,帶動了建築業從業人數的增加。最近3年,每億元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可以增加1550個就業崗位,按照每億元城鎮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新增城鎮單位就業崗位計算,建築業在各行業中處於第一的位置。
據了解,目前建築業已經成為高校畢業生的重要就業方向。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8年,全國共有559萬應屆高校畢業生走上就業之路,比2007年上升64萬,再加上往年畢業但尚未成功就業的人群,給原本嚴峻的就業市場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據英才網《2008年中國十行業就業指數》顯示,2008年的整體就業形式不容樂觀。但是,調查中通過對不同行業的對比,發現建築行業的就業率在所有行業中最高,達到28.9%,是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
劉伊生教授說,全國建築業有3400萬從業人員,其中,農民工占很大一部分。“三農”問題事關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農民工外出打工,為城市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活力,成為工業帶動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發達地區帶動落後地區的有效形式。同時,促進了市場導向、自主擇業、競爭就業機製的形式,為改變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闖出了一條新路。
據農業部2003年的統計數字,全國每3個產業工人中就有2個是農民工。此外,2005年,勞動社會保障部的快速調查表明,在農民工流動大軍中,農民工主要流向了製造業和建築業等行業,其中,建築業占26%。
建築業:助力新農村建設有序進行
劉伊生教授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也離不開建築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和促進勞動力跨區域流動就業,加快了農村城鎮化進程。多年來,全國建築勞務經濟收入一直居於農村非農收入第一位,各地發展建築勞務經濟、加強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很高。進入城市、進入建築領域的農民工,絕大多數勞動所得帶回家鄉用於農村建設。並且,他們也用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影響農村的生產生活,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大意義。
建築規範化是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的有效途徑,要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首先,要保障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是關係到農民生產生活的大事,也是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農村人均居住麵積不斷增加,但是,由於新農村房屋建設沒有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導致建房自發、無序;單體現代化、總體散亂;房屋高低、朝向、地坪標高不統一,設計風格、色彩裝飾各異。
農民建房大多數由沒有資質的農民建築隊承擔,房屋式樣全憑戶主與施工隊口頭商量,施工作業手段落後、技術不高、沒有正規的設計圖紙、從業人員未經過專業的上崗培訓、有的甚至使用不合格建材等問題普遍存在,房屋質量難以保證。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麵展開,農民對於新農村新建房屋的質量安全意識逐步提高,功能要求越來越高,但是由於農民自身水平有限,對於施工質量和安全缺乏必要的認識,施工現場的管理水平有限且缺乏必要的施工管理經驗等,直接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劉伊生教授認為,將規範化的建築業機製引入新農村建設是解決新農村建設所遇問題的根本途徑。首先,要建立工程設計製度,要通過規範化的施工設計,滿足農村磚木結構瓦房、磚混結構樓房以及框架結構施工的要求。其次,加強農村工程隊伍建設,實現民房建築專業化。要建立專業的農村建房技術服務隊伍,為農村房屋施工給予必要的質量監督。鼓勵監理公司、設計院、建築企業等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以“誌願者活動”的形式到農村工地指導服務,開展建築施工技術“扶貧”;並建立一定的獎勵機製,對參與建築施工技術“扶貧”的建築從業人員給予嘉獎。最後,推薦“樣板房”,減輕農民設計負擔,加強統一規劃布局。針對農村不同的地質情況設計出多套“樣板房”施工圖紙,供村民選擇。這樣不僅能保證農村居民住房的設計安全,還可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性和美觀性。
十年之變 建築業漸成中國經濟“引擎
2012-06-05 13:55:12 來源: 中國路麵機械網
導讀:自1987年,建築業開始推廣魯布革工程管理經驗以來,以管理層與勞務層分離為標誌,建立企業內部模擬市場,推行項目法施工原理,工程項目管理...
新聞投稿: news@lmjx.net
關注中國路麵機械網微信公眾平台
了解工程機械每日動態
微信公眾賬號:lmjx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