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輕工業的發展托起了中國的出口貿易,讓“中國製造”開始占領海外的話,那麽,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則從根本上代表了“中國製造”的水平與水準,代表了中國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成就。
從2008年中聯重科收購意大利混凝土機械巨頭CIFA開始,到2012年三一重工收購全球混凝土第一品牌普茨邁斯特,徐工集團收購德國混凝土設備巨頭施維英公司,再到近期普茨邁斯特收購歐洲第三大混凝土攪拌車以及特種攪拌設備生產商,中國工程機構軍團在國際市場的整體崛起,正成為“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軍團”式崛起
“現在典型的中國出口商不再是廣東的製鞋廠,而是某類設備或機械製造商。” 設在北京的龍洲經訊谘詢公司研究主管安德魯·巴特森表示。
2011年7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出爐的最新全球500強(FT Global 500)則對此作出了更為直接而透徹的表達,在這個總市值達26.2萬億美元的榜單上,三一重工以215.84億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圍,位列431位,同時也將中國機械企業首次推上了這一榜單。
對此,行業觀察家表示“三一重工首次入圍,印證了工業工程行業的世界發展格局與發展趨勢,預示著中國機械行業的日益崛起。在三一重工的帶領下,未來會有更多的中國機械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三一重工上市8年來,從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轉變為全麵綜合的工程機械生產商,其銷售收入和利潤均以50%以上的年增長率向前推進:銷售收入從上市前2000年的3.9億元躍升至2011年的507.76億元。
今年7月,《國際建設》雜誌公布了備受業界關注的最新年度YellowTable排行榜――“世界最大50家工程機械製造商的排行榜”,中國的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雙躋身了世界前十。調查還顯示過去10年裏,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銷售額在全球50強中的比例增加了至少10倍,從8.41億美元升至306億美元。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就告訴記者,“盡管三一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起步,但其表現出的發展速度和成長性已讓世界都感到震驚,卡特彼勒、小鬆都已經把三一列為未來十年最強勁的對手。”
競爭優勢奠定海外並購基礎
追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史,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以普茨邁斯特和另一個德國品牌施維茵為代表的進口產品占據了中國混凝土機械市場的絕對話語權。而20年後,這個格局徹底被顛覆。
從2008年到2011年,中國工程與起重機械連續第四年出現貿易順差。而工程與起重機械進出口貿易2004年之前都是逆差,2005年開始實現貿易順差,而且貿易順差率逐年提高。
2005年工程機械累計進出口總額達到60.04億美元,其中進口工程機械30.64億美元,出口工程機械29.40億,當年5個月實現了貿易順差,全年貿易逆差縮小到僅有1億美元,由此被視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具有開創式的一年。
僅僅6年之後,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已飆升為249.55億美元,其中進口金額90.45億美元,出口金額159.09億美元,貿易順差68.64億美元。
來自機械工業聯合會的負責人表示,“我國工程與起重機械產品知名度逐漸提高、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增加是產生貿易順差的主要因素。同時在世界經濟不平穩的時候,中國企業抓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有利的需求形勢,棄分發揮我國工程與起重機械產品性價比較高的特點,在發展中國家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地位,反映在對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非洲和東盟等發展中地區的出口方麵,依然是呈高速增長態勢。”
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在國際舞台上知名度的逐步提升,國內知名工程機械企業的海外並購也漸行漸順。清科數據顯示,在201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完成的422起並購案例中,機械製造行業居領先地位,完成並購50起,占比11.8%。今年以來,中國工程機械巨頭的並購接踵而來:濰柴集團收購法拉帝,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柳工收購波蘭HSW,徐工集團收購施維英。
對於頻繁的海外收購,清科認為,“一方麵,因歐債危機使得目標公司估值走低;另一方麵,也體現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對核心技術的渴望以及海外市場的需求。
以三一重工收購普茨邁斯特為例,麥肯錫谘詢公司全球董事合夥人Thomas Luedi認為,“通過這次收購,三一重工不但可以獲得行業領先的技術、品牌,還可借助普茨邁斯特的銷售和服務網絡,實現在海外地區的快速布局。”
今年3月發布的三一重工年報顯示,2011年其國際營收達到34.25億元,同比增長達到60.72%,透露出其海外業務擴張勢頭強勁。
對於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加速海外拓展的趨勢,美國《商業周刊》作出了這樣的評述,“雖然中國的新製造商尚未在發達市場競爭,但它們已經在南美和俄羅斯等地向卡特彼勒公司、西門子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和其他老牌設備生產商發起挑戰。中國的建築機械工業將很快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該行業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