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得很,剛從歐洲回來,又隨徐工王民董事長帶領的團隊,去了德國,主要是參加並購施維英的交割典禮和徐工歐洲研究院奠基儀式。
所有的活動都在北威州。這裏的製造業在德國首屈一指,擁有年產值超過300億歐元的行業包括化工、機械、金屬加工、食品、汽車等,拿東北話說,可逮著老窩啦。中國在此投資的企業超過750家,也是德國最多。
奠基儀式安排在上午,下午是交割典禮,很緊湊。上午的活動在克雷菲爾德市,緊挨著FT公司旁的一塊空地上,這片空闊的草地已被徐工歐洲有限公司買下,奠基之後將修建一所現代化的工程技術研發中心,以開發高效低耗的驅動和控製技術。
FT原是一家以研發見長的液壓和電子控製高科技公司,老板哈耶克很高興自己的公司能夠賣給中國徐工。把豬養大了,就賣出去,拿到一筆錢,再開個高科技公司——這是在鼓勵創新的發達國家中,小型科技企業發展模式的一種類型。但賣了豬的哈耶克並不著急再養豬,他帶著FT的原班團隊,又興致勃勃地開始了徐工研發中心的創建工作,幹的還是本行,工程機械高端基礎零部件的研發。日前,FT公司的兩位洋博士,已經開始享受徐工集團技術專家的特殊津貼,每月2000元人民幣,這是徐工集團首批“洋博士”獲得此項技術專家特殊津貼。而此時他們向來此參加新公司研究院奠基儀式嘉賓展示的是,一台更優於日本製造的液壓控製裝置樣機。
貴賓雲集。有國內專程前往的政府方麵的領導及隨員,以及我國駐德機構的官員,還有當地政商學界包括經濟組織、學術科研機構、商業夥伴等代表。來賓超過了預計,竟有三分之一人是站著聽完會的。據介紹,北威州剛剛選舉出來的經濟部長是位新麵孔,出席徐工此次奠基慶典,應是他的就職後首秀,可見徐工研究中心項目在當地的分量。
下午的交割慶典分量更重,因為施維英江湖地位非同尋常:這家已有78年曆史的混凝土設備製造商,曾經穩居世界同行之首,有著行業領軍企業的驕傲與業績,家族企業施維英父子兩代企業家伴隨德國曲折曆史一同走過,在當地亦有著特殊的情感寄托和社會認同。徐工此次進入,盡管很低調,但因擁有施維英有限公司52%的控股權,將從此改寫施維英的曆史,並且在世界範圍內改變行業競爭格局。
北威州經濟部官員稱,由於已經實施的兩大項目,徐工已經成為當地最大的投資商之一,王民一行受到極大的關注。
德國以製造業聞名於世,尤以一流的機械製造而卓著。此次歐債危機,歐盟諸國風聲鶴唳,脆弱些的風雨飄搖,而德國卻風雨不動,還張羅著拯救歐元。德國依仗著什麽化險為夷?還不是他的製造業。在信息時代來臨製造業一夜之間成了傳統甚至夕陽時,德國沒有扔下製造業;在金融業打造出的虛擬經濟爆發式繁榮的景象中,德國也沒有丟掉製造業,製造業是德意誌的根基,也是他的驕傲。但是,中國企業來了,就這樣他們交割了自己最優秀的製造企業,而且不是一家,也不是最後一家。這是為什麽呢?參與此案的並購谘詢專家回答,因為施維英在前些年市場最好時的擴張太猛,當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便很快成為包袱,再遇歐債危機,不堪重負,隻好忍痛引資。施維英作為個案,有一定典型意義,但也隻能算是原因之一。德國製造企業接二連三被中國企業收購,有FT這樣“賣豬”的,也有施維英這樣“割肉”的,但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產業轉移。我能做了,他就難做了;我的優勢形成了,他的劣勢就出來了。這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交替式進步,其實就是幾百年來產業進步的發展規律。對德國是這樣,對中國也是這樣。被別人追趕並不可怕,關鍵是自己要有人家無法替代的核心技術。
目前,中國經濟經曆了本世紀初第一個十年期間的爆發式增長,已逐漸歸於平穩。而國內企業在前十年積累的巨量產能正需要釋放,因此走向國際市場勢在必行,估計下一輪的競爭恐怕要在更大範圍更廣闊區域的國際市場展開。所以,但凡有些實力的中國企業,都已經走出去,並且走了許多地方許多年了。
都是走出去,其實手段與格局卻分得出高下。有些企業是去賣東西,也有企業是在買東西,有些是邊賣邊買;一些企業走出去,是為了回來,而另一些企業的目的地卻不是國內。路數不一樣,能贏就是英雄,隻有高手孤獨求敗,因為他做的不是買賣而是局。一步一步藏著機鋒,斂起野心,放下一日之短長不爭,由人評頭論足去說,隻是埋頭全神貫注於自身。徐工的氣場,由此而成。
所謂氣場,無外乎三個詞:勢、格局、人氣。勢,由自信與激情而來;格局,則是理性的能力;人氣,依仗感染力、領導力和情商。也許你有權勢,也許你有人氣,但你未必就有強大的氣場。這氣場,就像是把一個人丟到人堆裏,他能顯出來,扔到人海裏,他能冒出來,隻要他在,其他人會黯然失色,成為背景。
有人說,王民是個氣場強大的人。因為他的個人魅力,也因為徐工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