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很難以利潤來衡量。”向文波說:“很難去計算它花了多少錢,也沒有一個模板去計算它要經曆一個什麽樣的過程,但是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它們加起來就是你的整體競爭力和盈利能力。”三一重工研發投入大概占銷售額的5%~7%,而世界一流的工程機械企業也不到4%的水平。
三一重工每個門類的產品,不管是履帶起重機、混凝土機械還是樁工機械,都有完整的產品線。收購德國的普茨邁斯特之後,董事長梁穩根也提出要把“大象的產品線拉長”。“就像開便利店,如果你的商店裏隻有賺錢的東西,客戶有可能不到你這裏來。工程機械行業也是這個道理。”向文波說:“如果說客戶要的東西你都有,那麽相對來講,你就有更多的辦法去留住客戶。對自己也有好處。”
醫院和工程機械一點兒都沾不上邊兒,三一重工卻想到了將醫院對病人的護理機製引進到工程機械領域。工程機械設備“要麽是挖泥巴,要麽就是破石頭”,工況非常惡劣。“世界上再好的產品也經常會出問題。”對客戶來說,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還會影響工程質量。比如高速公路的鋼構裏麵需要打混凝土,如果出現停頓,整個鋼構就得報廢。三一重工的做法是,根據客戶的情況,開展一級、二級和特級等分級服務標準,相當於病人的一級、二級和特級護理。用董事長梁穩根的話說:“我們要用偏執的態度,窮盡一切手段,將服務做到無以複加的地步。”
除了像照顧病人一樣照顧客戶,三一重工還把汽車行業的服務標準引入到工程機械領域,2006年,三一重工設立了第一家6S店,定期為客戶提供檢查、保養和維護。“客戶不可能從遙遠的新疆到我們工廠來,你也應該像人一樣的經常去檢查,不能等身體已經不行了再去治。”目前,三一已在全國建立了14家省級“6S中心”。
在三一重工的員工考核標準裏,員工得到一麵錦旗或者一封表揚信,都有相應的獎勵金額。“我們的售後服務人員,給他發多少獎金不是我們說了算,是客戶說了算。”向文波說。
去年,三一集團的銷售額已經達到802億元,其中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年營業收入是507億元。一般來說,如此規模的企業很難保持創業階段對客戶的熱情和關注。在三一,卻一直堅持一個製度叫“高層督辦”。 每周,董事長梁穩根主持全球視頻會議,對上一周的服務情況做出評價,三一集團所有事業部及分公司的總經理,以及質量、服務、人事等職能部門負責人都要參加。向文波負責督辦的是沈陽地區,“每個月我都要去一趟。”
客戶會直接參與三一的產品創新。“他們在一線,每天都使用這個東西,最了解我們的優點和缺點,而且他們知道需要什麽東西。”每一次製定產品的開發計劃,三一會把操作手、代理商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一個團隊,對產品和技術進行評估,然後共同製定整改計劃。整改完成之後,參加的驗收不是三一自己的工程師,而是代理商和客戶。“在我們這個行業,很少有人像三一這樣做的。”
客戶有種種想法,但未必都是可以實現的,未必是可執行的,所以,“一定要經過篩選”。三一的全部產品每一年都有整改計劃,而且是不斷循環的。做完這個計劃,第二年就會提出新的計劃。除了整改計劃,三一還有裏程碑式的研發計劃。所謂裏程碑式的研發計劃,“是非常超前的研發計劃,不是小打小鬧的,有絕對優勢。”每一個事業部都有自己的裏程碑式產品計劃。三一集團的5.7萬餘名員工中有7,000多名研發人員,
“創新意味著成本和風險。”向文波說:“國家要更多地鼓勵創新。創新成果要給予尊重和保護。如果創新的成果得不到保護,別人可以無償地使用你的研發成果,那麽對創新來講,就是致命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