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方的黃海岸邊,到浙江舟山群島,從曆史悠久的廣東口岸,到剛剛成立的海南三沙市——與西部地區穩增長主打產業轉移及旅遊業投資不同,近期沿海省份的穩增長則正在掀起一股海洋經濟“淘金熱”——山東、浙江、福建、海南等各種地方版規劃和政策陸續出台。除去尚未公布規劃內容的上海市,其餘9個沿海省(市、自治區)的2015年海洋經濟產值目標總額已經高達7.05萬億元,是2011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55倍。
接連出台的地方規劃
2012年8月,“趕海”成了沿海省份政府爭相忙碌的大事。20日,廣東省出台了關於發展海洋經濟、濱海旅遊等內容的5項實施方案,規劃了177個重點建設項目,提出2015年海洋經濟規模目標1.5萬億元;22日,浙江省發改委官員透露,已編製總投資超過1.2萬億元的海洋經濟發展建設重點項目規劃;24日,福建省發出通知,從財政、稅收和金融等三個方麵支持海洋經濟建設,2015年躋身海洋經濟強省。
地方政府頻頻“搖旗呐喊”,不僅讓人們對於海洋經濟的前景充滿了憧憬,也使得海洋經濟的整體規劃迅速膨脹。截至目前,除了上海市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剛剛於今年7月獲批之外,其餘沿海城市已經提出了明確的遠期規劃。
江蘇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的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目標為6800億元;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人均收入50000元,照此預測海洋生產總值為9000億元;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設定的2015年目標為1098億元;天津2015年海洋生產總值目標是5000億元;廣西2015年海洋總產值目標為470億元……
這些眼花繚亂的數字匯總在一起是一個驚人的產值規模:截至目前已明確發展目標的9個沿海省市2015年海洋經濟產值總額將高達70472億元。而國家海洋局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1年全國海洋經濟總值為45570億元,同比增幅為10.4%,海洋經濟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9.7%。
之所以地方政府熱衷於發展海洋經濟,除了國家出台多項關於海洋工程、海洋科技等方麵的規劃政策之外,地方經濟發展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8月22日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上,一位浙江省發改委官員表示,“如果沒有有效投資的支撐,今年實現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將會十分困難。今年上半年浙江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隻有3.5%。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海洋經濟可以當作一個突破口,成為投資重點之一。”
一位剛剛從東莞、江門調研回來的廣東省官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近些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沿海省份的勞動力成本、貿易口岸等競爭優勢已經明顯弱化。如果說,西部地區依然可以依靠產業轉移維持經濟增長,那麽東部省份則要尋找新的出路。”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定之指出,重視和加快海洋經濟的發展,是不斷擴大開發、實現富民強島的重要舉措,要進一步推動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油氣業等四大支柱產業發展。
地方各繪特色藍圖
廣東、山東、上海、浙江等原本就是海洋經濟實力較強的省市,但在發展海洋經濟的“狂熱”刺激下,即使是2011年海洋總產值不足300億元的廣西,在規劃中依然提出了建設成為海洋強區的目標。
在搶占“海洋強省”寶座的雄心背後,沿海省市發展海洋經濟有著各自的地方特色。山東突出了藍色半島經濟區的整體發展,依托青島、煙台和威海的“抱團”優勢;浙江則突出了港口航運和海島開發的特點,期待依托港口航運的優勢帶動經濟發展;廣東期望構建“三區、三圈、三帶”海洋綜合開發格局,統籌協調珠三角、粵東、粵西三大海洋經濟區的臨海工業、海洋新興產業和海洋科技等空間布局。
在“富民強島”的目標下,海南省製訂了依海興瓊的策略。2012年4月,海南省黨代會報告提出,將開放無居民海島;加快南海資源開發,建設南海資源開發和服務基地;統籌推進“四方五港”建設,扶持壯大海洋漁業。
依托濱海新區的定位,天津市海洋經濟發展重點落在了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係,包括國際航運與物流中心、海洋科技研發與產業化中心、海洋油氣開采加工基地和海洋化工基地。
區域經濟研究專家表示,海洋經濟的發展對於許多臨海省份來說,提供了一次“轉型”機遇。北方沿海省份多為重工業基地,技術設備老化,競爭力下降,產業升級轉型的需求強烈。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方麵十分明確,依托自身鋼鐵產業和石化產業的基礎,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及配套產業,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帶。山東省所處的環渤海區域產業結構較全,包含了船舶製造、海洋工程、海洋油氣開采等,這些海洋新興產業可以形成集聚效應。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指出,海洋經濟更多的是利用海洋資源優勢發展經濟,依據各地方情況的不同,可以分為近海開發、遠海開發和深海開發。沿海省市在發展海洋經濟時,主要還是要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依托區位優勢。
海洋經濟亟須升級
2011年全國海洋經濟總值同比增幅為10.4%,而在地方版規劃中,年均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統計顯示,2011年天津市、廣東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海南省、遼寧省、江蘇省和廣西自治區的海洋經濟產值總值為3.81萬億元。如果按照全國平均增幅測算,2015年產值規模應為5.58萬億元,也就是說,以7.05萬億元的目標計,這9個沿海省市區的海洋經濟發展將較平均水平多增長1.47萬億元。
海洋經濟研究人士表示,從目前的海洋經濟發展現狀來看,產業層次較低、低端無序等問題比較突出,並且海洋傳統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偏高,這說明我國海洋經濟還處於粗放式發展的階段。
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提出的臨港工業發展規劃已經接近十個,包括上海、大連、青島、廣州、天津、寧波、廈門等眾多港口城市,其中關於海工裝備製造、石化、鋼鐵等產業發展定位基本一致。
一位長期從事海工裝備研究的券商研究員對於大規模的海洋經濟開發感到擔憂,當前船舶工業的困境可以作為前車之鑒。他指出,“從2005年開始,隨著大量投資湧入船舶製造業,低端散裝貨船產能急劇膨脹,高端的大型油輪也在國油國運的政策刺激下大量生產,這直接導致市場供給嚴重失衡。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的船舶製造企業出現了大規模的虧損,虧損金額同比增加了60%以上。”
從全國來看,2011年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327億元、21835億元和21408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47.9%和47%。不過,恰恰是增加值不高的第一產業占據了目前國內海洋經濟的較大比重,以海南省為例,2010年海洋三大產業的結構分布為22:23:55。
有專家以渤海油井汙染和大連石化設備事故為例指出,發展海洋經濟麵臨著較大的環境風險。專家表示,當前沿海的海洋工業布局較為分散,不利於集中整治和監管。在人口密集、資源環境承載力弱的地區存在大量化工項目,增加了環境壓力。一些海洋工程項目缺乏合理的規劃和統籌協調,布局不合理造成公眾環境需求與環境形勢之間的矛盾。
海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定之在講到發展海洋經濟時,著重強調“藍綠並進”的重要性。他表示,無論采取任何開發舉措,都要充分考慮到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對海洋經濟發展總體目標、總體規劃和總體思路的研究。
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忠祥表示,地方政府在開發海洋經濟資源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這樣才能保證海洋經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