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顯示,曹妃甸港煤碼頭二期工程近期將逐步投入使用,新增的5000萬噸裝船能力將有助於提高煤炭行業的供應能力,同時也將分擔大秦線整體的運量,其他港口的煤炭調入量也將相應減少。
但上述情況並不表示煤炭生產銷售出現好轉,煤炭產業鏈的“去庫存化”進程仍“任重而道遠”。一家煤炭企業人士坦言,公司往秦皇島等港口發煤的情況並不好,銷售並不樂觀。最新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顯示,當前國內經濟仍在底部徘徊,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宏觀經濟運行的慣性與政策時滯性,擴張性政策短期內難以見效,因此煤炭市場仍不完全具備好轉的基礎條件。
“當前中國經濟處於經濟增速的轉換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換到中高速增長階段,轉換期需要一定時間。煤炭需求進入相對劇烈階段,規模需求在一定時期內還將存在,預計"十三五"之後,煤炭的需求將明顯回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趙慶明說,經濟結構調整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痛苦而長期的過程。
企業遭遇“寒冬” 供需失衡疊加轉型陣痛
鐵礦石貿易的低迷,讓很多航運企業的經營狀況雪上加霜。辦理船舶有關營運業務的船代公司,今年效益很慘淡,2011年年初青島取得資質的船代企業還有131家,而到今年年初隻有106家取得資質。很多原本從事鐵礦石生意的公司,正在尋求轉型或者幹脆轉行。
高級分析師徐向春表示,目前鋼鐵行業的局麵是前些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鋼鐵行業的黃金發展期已經過去。這一行業正陷入需求下滑導致產能過剩,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上下遊兩頭擠壓的困局之中,預計這種狀況不是暫時的。“雖然全行業不至於長期陷入虧損,但困局在短期內仍難以改變,將可能持續3-5年。”近年來,大規模擴張、財務負擔較重、資金鏈斷裂風險較大的鋼鐵企業將可能倒閉。
專家認為,壓港其實隻是表麵現象,鐵礦石、棉花等壓港背後折射出上下遊產業的生存現狀,行業積弊、粗放式投資,才真正值得引起關注。煤炭、鋼鐵行業的“艱難”,反映出中國經濟轉型之痛。
業內人士認為,曾經遭瘋搶的煤炭如今少人問津,其背後原因是煤價與電價定價機製長期紊亂,以及電力體製改革的“堅冰難破”。鋼鐵行業處於“極度深寒”中,鋼廠仍在擴大產能,這種亂象的形成,既有曆史原因造成的行業粗放式生長,也有市場調節機製失靈,從而對行業生存進行惡性反噬。
對於一些行業而言,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而轉型或是唯一出路。有專家稱,目前我國鋼鐵產量占全球的46%,但在鐵礦石上沒有定價話語權。因此,未來無論是政府層麵還是企業層麵,都要在資源上下大力氣,做好資源保障體係建設,包括加強國內國際的資源整合。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在這輪經濟下滑的過程中,不應再度重複2009-2010年的行政計劃式的刺激。麵臨經濟放緩的困難,其實也是中國經濟轉型向更加市場化模式轉型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