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兩組數據,增添了人們對中國製造業的擔憂,一是上市公司公布的上半年業績顯示,滬深兩市A股公司實現淨利潤1.03萬億元,同比下滑1.54%,如果剔除銀行股的5452億元淨利潤,上半年上市公司淨利潤下降幅度高達17.57%。另一組數據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8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跌至49.2%,不僅跌破了“榮枯線”,還創近9個月來新低,而匯豐銀行編製的同期中國製造業PMI,更是降至3年新低。
可以說,不管是微觀層麵的公司業績,還是宏觀層麵的經濟數據,均顯示出當前我國製造業增長乏力的現狀。一國之興旺在實體經濟,而製造業恰是影響實體經濟走向的關鍵要素,甚至被譽為國民經濟的“脊梁”。因此,要擺脫當前經濟下行的趨勢,重塑未來經濟發展新模式,必須大力扶持製造業發展,鞏固實體經濟發展的根基。
2008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之一,就是要注重發展實體經濟,特別是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業。這一經驗教訓,在危機中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迥異表現。比如在過去10多年曾提出“金融立國”的冰島,由於過度注重金融業發展,缺乏堅實的實體經濟作支撐,使該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重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製造業發達的德國。德國的精密機械、製藥、工程機械、汽車製造、環保產業等均聞名於世,正是由於有紮實的製造業為基礎,德國成功抵禦了本次金融危機的衝擊。
如果將眼光沿著曆史的軌跡再向幾十年前移動,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曾經和繼續成為全球增長領軍者的,主要倚重的還是製造業。比如二戰後美國的崛起,關鍵因素是抓住了產業革命的機遇,成為高端製造業的龍頭國家。此後的日本、韓國等莫不如是。
曆史總是螺旋式上升。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虛擬經濟的比重會越來越高。不過,此輪金融危機過後,很多國家開始更加強調讓經濟回歸製造業。美國首當其衝,在2011年6月提出“製造業必須進行改革升級”後,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製造業促進法案,以幫助製造業恢複競爭力。歐洲各國也普遍把重歸實體經濟、推進“再工業化”戰略提上產業結構調整的議事日程。
對中國來說,“中國製造”曾令全球為之矚目,亦讓國人引以自豪。在過去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製造業帶動中國經濟快速崛起,不少製造業企業的產品在全球占據了較大的份額,“溫州現象”、“東莞現象”曾成為佳話。當曾經的優勢逐漸消失,特別是“人口紅利”結束帶來勞動力成本上升,低層次重複建設帶來產能過剩,都對中國製造業尤其是低端製造業提出了巨大挑戰。內部發展模式的考驗,加之外部需求萎縮,也造成了當前企業利潤下滑、製造業活力下降的局麵。
不管從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任務,還是從未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看,都應在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上,再度煥發中國製造業的生機。對此,最近幾年,從中央到各部門及至地方政府,一係列扶持政策相繼出台。有觀點甚至呼籲,政府應該像支持農業那樣來支持製造業。我們知道,要扶持製造業實現轉型升級,提升產業附加值,非一日之功。與出台係列扶持政策相伴的,應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破除相關體製機製弊端,建立一套高效的法律、廉潔的政治和透明的市場規則,為製造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內外環境。如此,中國方能從製造業大國邁向製造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