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重要支柱產業,製造業正麵臨出口減少和轉型壓力。而歐美推出的“製造業回歸”政策,導致卡特彼勒、通用電氣等製造業巨頭部分產品撤離中國,中國製造業是否到了“邊緣化”、“空心化”的危險境地?記者就此問題專訪了亞洲製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
中國製造業要做好長期心理準備
記者:卡特彼勒、GE等部分產品撤離中國的背後有什麽原因?這對亞洲乃至中國製造業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羅軍:綜合來看,回流的企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低技術、低科技含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後,無法在中國繼續生存,不得不向東盟等勞動成本更為低廉的地區轉移,如鞋類、塑料製品、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二種情況則是,具有較強科技含量,但在中國同行日益強大的情況下,競爭力顯著下降。且在美國激勵政策的作用下,特別是在這些大企業所支持的政黨的執政需求下,不得不回流美國,如卡特彼勒、通用電氣等企業。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任後,提出了“再工業化”和“重回製造業時代”等口號,而歐洲國家在債務危機的打擊下,也對製造業倍加重視。其實,這對全球製造業是一件好事,有利於推動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並促進全球製造業的協調發展。歐美發達經濟體對製造業的重視,並不會削弱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迄今為止,歐美仍然是先進製造技術和高端裝備[4479.21 2.47%]業水平最成熟的經濟體,仍然領跑全球製造業的發展。雖然在2010年中國製造業規模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但是全球製造業在產業體係的分工格局並未打破,發達經濟體依舊占據產業鏈的高端部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隻是占據產業鏈的中端或者中低端,並不能形成完整的競爭態勢。
歐美對製造業的重視,一方麵是調整國家的經濟重心,將過去對虛擬經濟的過渡依賴轉向實體經濟,另外方麵則是在科技領域進一步強化,把握高端和前沿性的技術,以達到繼續引領全球製造業的目的。
記者:歐美回歸製造業,給當前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戰略帶來哪些啟示?中國製造業又該如何應對?
羅軍:我想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做準備。一是要正確對待國內製造業麵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還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將長期麵臨產業升級的巨大壓力。尤其是在世界經濟並不好的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有做長期努力的心理準備。第二,隨著中國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們的戰略重點也應有所轉變。東南亞的勞動力成本比我們低,我們的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也將向東盟國家陸續轉移,這是必然趨勢。我們也應該有相應的準備,這是一個正常的全球產業轉移過程。第三,我們國內的製造業應該密切關注世界最前沿的產業技術動向。隨著製造業的數字化推進,全球製造業很可能將麵臨第三次大變革。3D打印機成為製造業的新寵,機器人[24.50 3.29% 股吧研報]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勞動力要素關注會變得不再那麽重要。除了企業自身之外,政府也要積極關注製造業的出路。全球製造業的洗牌將會對中國的就業、產業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全麵發展服務業應引起重視
記者:當前國內對製造業的發展前景充滿擔憂。您怎麽看?
羅軍:中國的製造業近些年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多年培養的較高素質勞動者和規模龐大的產業基礎奠定了中國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而13億消費者及其不斷提高的消費能力構成了中國製造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但當前中國的製造業確實也麵臨著較多的問題。在當前中國,幾千萬、幾個億投入到製造業中,遠不如投入到房地產領域獲益豐厚。中國當前至少百分之五六十以上的大富豪的第一桶金基本上都是從製造業獲得的。但是讓人意外的是,他們基本上開始轉型,不再願意投資在製造業領域。因為製造業的投資風險大,而且回收慢,利潤低。相對來講,房地產、金融、礦山等領域掙錢更容易,回報豐厚。幾個億投進去,三年五年一個周期,幾個億、幾十億就賺回來了。
要發展實體經濟,需要徹底扭轉當前“重服務業、輕製造業”這種情況,需要國家在製定產業政策方麵切實發揮調控作用,將資金、稅收、科研等政策向實體經濟傾斜。目前在江浙一帶就存在“去工業化”的現象,值得關注。一些地方政府基於城市建設和環境壓力等因素,重點開始轉向現代金融等服務業,而放緩了對製造業的扶持和培育。
當前我國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吸引力還比較強,在全球製造業產業鏈的分工地位正在與日俱增。當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麵臨挑戰,動力削弱時,轉型和調結構將成為首要戰略目標。而操作層麵上,為了維持長期競爭力,中國經濟絕不能放棄“製造優勢”,切實夯實製造業基礎,在前沿性技術領域有所建樹。
記者:您認為中國中小企業在其中作用如何?製造企業麵臨的核心挑戰在哪兒?
羅軍:中國製造業麵臨的核心挑戰始終是技術,至於商業模式、品牌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最核心的,這些隻是外在的因素。技術是決定製造業水平的重要基礎。技術創新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我們現在很多關鍵領域的企業多是從國外引進人才。
在資源和環境的壓力下,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導致製造業轉型和升級麵臨很大的壓力,但我們的扶持政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對於中小企業來講,最現實的挑戰恐怕還是融資方麵。目前,整個銀行業在中小企業麵前仍然處於強勢地位。雖然看起來,現在的銀行都願意給中小企業融資,這也是國家鼓勵的。但是銀行真正給中小企業貸款的還隻是小部分。銀行為中小企業貸款的要求很苛刻,比如首先利率會上浮10%。另外,銀行會給中小企業推銷很多的理財產品,而小企業往往會迫於無奈接受。大銀行審批手續複雜,不容易拿到貸款。小銀行雖然機製靈活,但附加條件多,無形之中企業的資金成本也就上升了。
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不少製造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大多數能夠保持3%~5%的利潤就不錯了。政策層麵要支持製造業的發展,首先應在融資這塊對企業給予支持,在貸款利息上給予下浮20%~50%;在稅收方麵給予20%~30%的減免;另外,在科技創新方麵,對於一些高技術含量的項目給予資金配套扶持。國家宏觀調控,打壓房地產等過熱行業,所采取的金融政策不能與實體經濟“一刀切”,一定要區別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