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頹勢下,湖南拿出的年中成績單,依然讓人眼前一亮:
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9909.4億元,增長11.5%。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5.4%。財政總收入1574.2億元,同比增長22.5%。
這是我省近10年來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態勢的延續。2011年,全省生產總值達19635.19億元,比2007年的9439.60億元翻了一番多,經濟總量連續4年進入全國前10,2011年排第9位;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達到8122.76億元,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6.1%。糧食生產實現連續8年增產,總產量突破600億斤。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湖南的經濟總量、人均GDP、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實現倍增。湖湘兒女夢寐以求的經濟十強夢,萬億GDP,已經成為了現實。
總量增長的同時,經濟發展的質量與效益同步提升。湖南經濟,在新的起點上,在轉型發展中,開始了新一輪起跳。
變“輕”變“綠”變“新”,謀存量抓增量,探索產業轉型之路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當天,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在湖南日報頭版頭條聯合發表署名文章,堅定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是湖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鏗鏘誓言。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湖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首先從產業破題。
產業發展轉方式,就是向綠色要效益,向無煙產業要前途,產業在轉型中變“輕”、變“綠”、變“新”。
謀存量,用新技術提質改造傳統產業;告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傳統產業煥發“綠色”生機。
過去5年,“南車株機”投入上億元資金,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將企業所有燃煤型鍋爐更換成天然氣鍋爐,結束了二氧化硫、煙塵等汙染物排放曆史,還實現了電力機車技術由直流傳動向國際領先的交流傳動升級。中石化長嶺煉油改擴建項目先後投入57億元,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使原油加工規模化、生產過程清潔化、所有產品優質化,企業綜合配套加工能力翻一番,達到800萬噸;上繳稅金也實現翻番。
2007年起,我省設立新型工業化引導資金,其中70%以上用於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至今年上半年,全省6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的比重為31%,同比降低3.8個百分點;高加工度工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提高0.7個和1.6個百分點。
抓增量,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電子信息、清潔能源、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生力軍。裝備製造業占全省工業比重達25%,產業集聚優勢愈發明顯;文化創意、旅遊、電子信息等產業大步邁入千億產業俱樂部;新材料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十一五”期間,我省萬元GDP能耗下降20.6%,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年均8.8%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年均14%的經濟增速。
老工業城市株洲,曾列入“全國十大汙染城市”。近幾年,株洲“斷腕”治汙,關停汙染企業、淘汰落後產能,雖然GDP減少30億元,卻收獲了“國家級衛生城市”和“園林城市”的金字招牌,從而吸引神農城、華強文化產業基地等一大批百億工程前來落戶,產業變“綠”變“輕”變“新”,經濟發展又鉚足了後勁。
以株洲為起點,“治汙風暴”刮向三湘。“十一五”期間,全省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累計分別下降12.81%和10.72%。轉型邁大步,“綠色發展”風行湖南。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9439.60億元,居全國第12位;2008年GDP突破1萬億元,首次進入全國前十。
科技引領轉型,創新提升實力,邁向創新發展之路
今年7月3日,山西靈石,全球最長80米碳纖維臂架泵車,在藍天下傲然展臂,將C25混凝土源源不斷地泵送到19層以上高樓。引來在場觀摩的國內外混凝土機械專家齊聲喝彩。
近幾年,我省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中心環節來抓。一個個填補國內、國際空白的創新成果,讓湖南一次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誰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科技引領轉型,創新驅動發展的路徑,在三湘大地越來越清晰。
以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為重點,突破一批具有前瞻性的共性技術和關鍵瓶頸技術。湘電集團與湖南大學、南車株洲研究所、國防科大、江麓機電抱團作戰,拿下省科技廳招標設立的重大科技專項“兆瓦級低風速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攻克該項目一個又一個難關,湖南由此擁有了大型風力發電裝備整機和零部件的配套生產鏈,一舉成為我國大型風力發電裝備製造基地。
通過科技創新來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工程機械企業把越來越多的精力投入到技術的研發上。中聯重科平均每天有1.5個新產品下線;三一重工“技術創新平台”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批關鍵技術相繼攻克,一係列“世界首台”、“中國第一”相繼問世;憑借自身技術和產品優勢,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確立了在全球的競爭優勢,湖南工程機械開始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依靠創新,一批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這些年,我省緊緊扣住電動汽車的電池、電機、電控關鍵技術攻關,電動汽車行業異軍突起。
加快創新,實施的現代農業科技支撐工程,重點開展以雜交水稻為主的現代種業技術攻關、以農產品增值為主的精深加工技術攻關、以質量安全為主的生態技術攻關,有力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2011年,超級雜交稻試驗田百畝連片畝產達到926.6公斤,實現了新的突破;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0%,“農業大省”正在向“農業強省”進軍。
創新,讓湖南贏得了發展的主動。2011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2888億元,增長32.4%;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5%。
放眼全球謀勢,“跳出湖南”發展,拓展開放崛起之路
德國曾是中國工程機械的“朝聖”之地,有著全球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的德國大象,曾經占據了中國90%的市場份額。今年1月30日,春節上班後的第二天,三一重工收購大象的消息,卻成為各大新聞網站的導讀新聞。這筆高達3.6億歐元的交易,催生了一個新的全球混凝土機械製造巨頭,全球行業版圖為之一變。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新形勢下,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尋求更為廉價和高效的生產要素,可以在更廣闊空間內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地處內陸腹地的湖南,如何“跳出湖南”發展湖南?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經濟外向度一直不高的湖南,邁開大步,加速開放崛起之路。
著手迎萬商入湘,三湘四水成為吸引外來資本關注的熱土。
2011年,衡陽、郴州、永州3市成功獲批全國第4個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借助這一國家級平台,湖南大力承接粵、港、澳等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一年引進富士康、美國江森自控、花旗集團、惠普、偉世通、日本電裝、豐田汽車、加拿大馬格納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入湘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19家。
隨著藍思科技、歐姆龍等一批大項目的引進,我省加工貿易迅猛增長。近3年來,全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以年均50%的增幅飛速增長,今年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21.71億美元,增長116.2%,高出全國111.9個百分點。
著力推湘企“走出去”,湖南境外直接投資一路高歌,在國際舞台上掀起一股湘企旋風。
華菱集團收購澳大利亞FMG公司17.34%的股份,成為迄今以來我省最大的並購項目;中聯重科收購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機械製造商意大利CIFA,被國外媒體稱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先鋒,湘企跨國並購的大手筆令世界同行矚目。
這些年來,我省“走出去”的產業,已從原來的服裝、農具生產與加工、建材等傳統產業,拓展到工程機械、有色、冶金、現代農業、電子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優勢產業。湖南對外投資企業已遍布全球61個國家和地區。
開放的“大門”已經打開,無論是吸引境內外資本、技術入湘,還是揚帆出海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湖南正著眼全球,堅定地拓展一條內陸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