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傑生在出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微博]中印合作論壇間隙稱,說印度不歡迎中國企業前去投資是不符合實際的,“印度國內都有人說,中國產品不是進入印度太少,而是太多了。”
眼下,小到個人電腦,大到發電設備,印度各個行業都能看見中國產品的身影。《華爾街日報》援引印度政府數據顯示,中國僅用了10多年時間,就從印度第七大進口來源國變成第一大進口來源國。
麵對湧入印度市場的中國產品,印度內閣7月底批準對進口大型電力設備征收21%的關稅,這被視為印度保護國內產業、遏製中國產品的一種手段。
不僅是大型電力設備。據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讚處網站資料,印度《光伏雜誌》10月10日報道,印反傾銷局將對中國、馬來西亞和美國出口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 印度太陽能製造商呼籲征收高達200%反傾銷稅。
蘇傑生10月30日回應稱,征收21%的關稅,是為了保護印度國內一些新興電力設備廠商,這些印度本土製造商麵臨著高額的本地稅率、高銀行貸款利率,基礎設施也沒有中國好,“所以關稅是對本國行業的一種保護。”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方睿哲(Rama Velamuri)則向早報記者表示,征收高關稅是為了鼓勵在印度直接投資。
蘇傑生稱,不擔心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太多,而是擔憂如果中國產品價格不合理不公平的話,會損害印度國內行業;第二個擔憂是,印度商品很難進入中國市場,中國購買印度商品少,會形成持續的對華貿易逆差。“不少印度製造商都抱怨中國關稅太多,我們對中國出口是持開放的態度,但中國(對印度)卻不夠開放。”
方睿哲表示,印度的勞動力大軍需要靠製造業來提供就業機會,如果對華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意味著印度製造業無法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
蘇傑生稱,印度發展製造業並不是為了與中國競爭,而是為了創造就業機會,正如中國想大力發展服務業一樣,是為了提高國民經濟效率。“不存在‘龍象之爭’的說法,應該從經濟角度來看待,而非政治角度。”
此前,有觀點認為,隨著印度提高製造業的比例,將給中國製造業帶來一定威脅,並稱之為中印經濟的“龍象之爭”。
中國市場準入難題?
“我們不是說要從中國買更少的產品,而是希望中國買更多的印度產品。”蘇傑生說,對印度公司來說,中國的市場準入仍然是一個難題。
讓印度一度感到擔心的,不僅有對華貿易逆差的規模,還有中國對印度出口商品的構成。《華爾街日報》稱,中國向印度出口了各類技術複雜的產品,比如電力機械、核反應堆、鍋爐、船舶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利潤率較高,工人工資也更高;而玩具、鞋類等消費品在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中占比不到2%。
印度商工部官員辛迪亞此前在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印度已經采取了措施減少不斷膨脹的對華貿易逆差, 但沒能成功,主要是因為兩國經濟結構、交易的商品構成、中國的市場準入問題以及全球經濟不景氣。
關於所謂市場準入難的說法,印度塔塔公司中國區總裁詹宏鈺提到,印度企業對於中國商業環境不了解,包括法律法規和文化,許多業務是通過個人關係或者推薦等非正式渠道進行。
“印度難以擴大對華出口商品規模並不是因為中國市場存在壁壘,而是印度無法生產出質量過硬的製成品。”香港智庫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經濟學家高路易(Louis Kuijs)則一針見血地告訴《華爾街日報》。
印度對華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原材料。據印度方麵統計,在截至2011年3月31日的這一財年,印度對華出口前兩大商品銅和鐵礦石的價值在印度190億美元的對華出口總額中占比接近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27日,在中印兩國商務部長在印度首都新德裏的會麵中,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說,中方願意讓更多的印度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信息以及相關產品、醫藥和農產品。
印度基建投資熱土
與中國一樣,印度也有著自己的“十二五”規劃——2012年至2017年間,將在基建項目上投資1萬億美元,並保持年均8%的GDP增速,提升製造業占GDP的比例。方睿哲直言,印度最大的投資機會還是在於基建行業。
印度基建現狀長期受外界詬病,被視作製約印度競爭力的最關鍵因素之一。目前,不少在印度投資建廠的中國企業都屬於基建行業,例如三一重工和廣西柳工,但這並不意味著中企在印度設廠就能一切順利。
廣西柳工總裁曾光安10月30日在出席論壇時表示,在企業文化、外部環境和人力資源方麵,中印之間存在巨大差異,例如在買地方麵。
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亞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阿米坦都·帕裏特援引研究數據稱,印度經商成本高於中國,兩國的多重製度和規定也增加了貿易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