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並未像中國汽車業那樣靠普遍合資來謀求發展,它走的是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道路。它的發展借助了外資的力量,但它並沒有完全依靠外資,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的同時,提升了自身的研發和管理能力,無論是與外資合作或合資,始終堅守自己的品牌。
堅持引進外資但不完全依靠外資
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全麵發展是從改革開放中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開始的,國外技術在整個行業發展中所發揮的促進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其實也就是沒有當初行業的開放,就沒有工程機械企業的今天,通過引進國外技術,企業在諸多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在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程機械技術非常落後,行業發展緩慢。直到1985年,當時的國家機械工業部專門成立了一個聯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辦公室,稱為“卡特彼勒技術辦公室”,組織國內12家企業參加。這個當時國家的重點引進項目,實際上就是把獲得許可的成套技術分配給12家企業進行消化吸收,這些技術包括卡特彼勒的推土機、裝載機及關鍵零部件等技術。
目前,中國工程機械擁有了徐工集團、柳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的大型企業,這些優秀企業近幾年每年都以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的速度發展。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初步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從過去的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轉變到現在的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為主,並開始向原始創新邁進,正在由“內需型”向“國際型”,由“規模增長”向“核心能力”增長,由“產品”向“品牌”轉軌。
走自己的品牌化道路,不盲目合資
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不走合資之路,單靠自身,中國的民族企業很難做大做強。但筆者認為,我們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有一種強烈的品牌意識,這些企業家身上都有一種強烈的不服輸精神。今年9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為由,簽發行政命令,禁止三一集團關聯公司羅爾斯在美國俄勒岡州一軍事基地附近興建4座風力發電廠。我們的企業並沒有被國外這些限製中國民族企業發展的舉動所嚇倒。10月份三一重工正式起訴奧巴馬,這不失為三一重工在打響自己國際品牌的一個明智舉措。
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是在政策上沒有保護傘、完全靠市場、靠競爭發展起來的,因而具有先天的免疫力和競爭力。再看汽車,這個行業一開始就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保護,放開之後,大多數企業又采取了合資的方式求得生存和發展,即“用市場換技術”。這個思路雖然沒有錯,但實際效果卻並不好,占市場主體和主流的是外國品牌,自主品牌屈指可數,且處於非主流的低檔次位置,就比如奇瑞汽車、吉利汽車等等。
許多企業家和專家們指出,外資進入中國的主要意圖有三個:一是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產要素和優惠的政策條件,降低成本,追求高額利潤;二是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占領、控製國際市場;三是培育中國市場,最終占領、控製中國市場。
國際合作是一個好途徑
在工程機械行業,不合資並不是完全排斥合資。
實際上,工程機械企業在堅持自主品牌的原則下並非完全排斥合資,目前合資的企業較大的有徐工集團下屬企業與卡特彼勒合資等等。在當下與國際合作,是中國產品迅速進入國際市場,打響自己品牌一項重要途徑,與外資合作,可以取得在購進國外零部件、招攬國際人才、在國外建立銷售網絡等方麵一係列的優勢。
相比合資,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更看好與國外進行合作,尤其是技術合作。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等企業都常年聘請外國專家參與研發和產品設計。這些企業一直堅持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自主創新中,既不可閉門造車,也不能完全依靠“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需要正確處理引進與吸收的關係的原則。他們通過在英國、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建立研發分支機構和科技信息網絡,把國外同行專家“請進來”等方式,把握國際技術發展動向,增強二次創新的前瞻性。
筆者認為,自主創新是工程機械企業發展的發動機,隻有繼續堅持並實踐這樣的企業發展思路,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跨越。也隻有這樣,“中國製造”的品牌大旗才能巍然矗立在世界的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