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昨天宣布對原產於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矽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並將此案與我國此前對美國相關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合並調查。這意味著,由美國率先挑起,歐盟緊隨其後,中方無奈反製的中美歐光伏貿易大戰一觸即發。
新聞事件
商務部調查歐盟多晶矽
昨天,商務部發布公告,決定自11月1日起對原產於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矽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公告稱,該案將與7月20日商務部已發起的對原產於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矽反傾銷調查及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矽反補貼調查進行合並調查。
據了解,這一調查是今年9月17日由國內4家多晶矽製造企業代表國內產業發起申請的,它們分別是江蘇中能矽業、江西賽維、洛陽中矽和重慶大全新能源。太陽能級多晶矽主要用於太陽能級單晶矽棒和定向凝固多晶矽錠的生產,是生產晶體矽光伏電池的主要原料。商務部公告顯示,上述4家企業在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1月至6月期間占同期中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比例均超過50%。
歐盟委員會於9月6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中國曆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本次反傾銷調查將延續15個月。歐盟委員會表示,一旦傾銷證據確鑿,將可能采取貿易保護條款對中國產品征收9個月臨時反傾銷稅。據歐盟委員會統計,2011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價值210億歐元(約合265億美元)的光伏板及光伏組件。同年中國自歐盟進口多晶矽14643噸,總價值超過55億元人民幣。
專家觀點
貿易戰或將導致雙輸
對於光伏領域中美歐之間的製約與反製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昨天表示,貿易保護行為乃至貿易戰沒有勝利者,雙方都會遭受損失,但現在光伏領域的貿易戰已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上升到政治和國家戰略層麵,西方對中國企業製裁的真正目的是遏製中國崛起,中國的應對行為隻是一種反製措施。
可能是產業轉型契機
專家認為,雖然短期內麵臨重創,但從長遠看,我國光伏產業或將借此迎來結構升級轉型的新契機。
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太陽能電池研發中心主任褚君浩院士此前曾表示,歐美國家的貿易壁壘隻是我國光伏產業困境的誘因,我國光伏產業麵臨的根本問題,是自身的結構性產能過剩,我國現有100多個城市建設了光伏產業基地,多晶矽產量世界第一;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光伏企業嚴重依賴國外市場,九成以上的產品靠國際市場銷售,國內應用不足3%,自身消化能力薄弱。
褚君浩表示,我國的光伏產業目前主要集中在低水平的加工領域,重要設備和原材料都來自海外。通過此次美國和歐盟的“雙反”調查,中國光伏企業必須意識到,隻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產業才會進入良性發展,才能真正在國際市場掌握話語權。
多晶矽和光伏組件是上下遊關係。如同美歐對中國光伏產品的製約措施遭到本國企業反對一樣,此次我國的反製措施也會對我國下遊產業產生不利影響。中國光伏聯盟人士昨天告訴記者,對於多晶矽企業申請對進口多晶矽進行調查,產業上下遊企業是有爭執的。下遊的光伏電池製造商反對立案調查,因為這有可能提高進口多晶矽的關稅,增加企業的成本。
上遊的多晶矽企業則讚成調查,因為進口多晶矽的價格幾乎比國內多晶矽企業的生產成本還低,導致國產多晶矽企業受到衝擊。亞洲矽業(青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體虎昨天就表示,目前美韓多晶矽廠商正在向中國突擊出口,因此他希望商務部能盡快公布對美韓多晶矽反傾銷調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