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國家海洋經濟的規劃近期正密集出台。
昨日(11月6日),中國政府網分別公布國務院關於上海市、廣東省、海南省2011年至2020年海洋功能區劃的批複,國務院原則同意了這三個地區的海洋功能區劃。而在此前的10月16日,國務院剛批複了廣西、福建、山東、浙江、江蘇等8個省份的海洋功能區劃。
"發展海洋經濟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巨大動力。"11月3日,由中央電視台和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經濟轉型的藍色動力"全球實業論壇上,國家海洋局政策法規和規劃司王殿昌司長表示,海洋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海洋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將倍增
國務院批複文件對上海、廣東、海南三省市的圍填海規模控製、海水養殖功能區麵積、海洋保護區麵積等進行了界定。根據批複,到2020年,上海市全市建設用圍填海規模控製在2300公頃以內;廣東省全省建設用圍填海規模控製在2.3萬公頃以內;海南省全省建設用圍填海規模控製在11150公頃以內。
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白朋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洋功能區劃是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有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法定依據;而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主要是對海洋傳統產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海洋服務業的分類指導。如果說"海洋功能區劃"是明確了各地海洋經濟的發展方向,那麽"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則是為海洋發展謀篇布局。
據統計,201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達到4.5萬億元。國家海洋局上月發布的"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透露,到202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預計達到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超過10%.
白朋鳴認為,由於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上漲,製造業亟需向中部地區轉移,海洋經濟可以為東部地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東部省份製造業轉移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其產業轉型。
盡管今年經濟增速回落,但不少地區海洋經濟呈現逆勢上揚之勢。如青島市委書記李群在上述論壇上表示,去年青島海洋經濟實現660億元的增加值,增速為20%;今年前三季度也達到19%的增長。藍色經濟已經成為推動當地經濟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
海洋產業將現重大調整
與內陸經濟一樣,海洋經濟也分為海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主要是水產養殖、遠洋漁業、濱海特色漁業等;第二產業包括海洋生物產業、海洋裝備製造業、能源礦產業等;第三產業是指海洋運輸物流業、海洋文化旅遊業、涉海金融、商務服務業等。2011年,我國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327億元、21835億元和21408億元,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次為5.1%、47.9%和47.0%.
王殿昌在會議期間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沿海海洋經濟發展存在著一些惡性競爭的情況。國家推進各省市海洋經濟試點就是提出根據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區位優勢,發展具有特色的產業類型,為未來產業經濟發展作更清晰的引導和合理的布局,為國家製訂未來的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目前,沿海各省區市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優勢產業。如遼寧的海洋船舶工業位居全國第一;山東的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鹽業和海洋電力工業居全國領先地位;上海的海洋船舶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在全國領先。
未來,海洋新興產業領域中的海洋生物醫藥、海工裝備製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產業,現代海洋服務業領域的港口物流、海洋旅遊和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等,有望在政策的扶持下進一步做大做強。
白朋鳴表示,當前我國海洋戰略性核心產業發展較為滯後,未來應推進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實現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而在相關產業中,海洋水產養殖企業、海洋捕撈和水產品加工企業,以及海工裝備和填海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將從政策中受益。
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
當前,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近岸海域開發過度與遠海開發不足等問題,其中尤其需要科技為我國遠海開發提供動力。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表示,海洋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與海洋資源取得的困難性同時存在,海洋產業與其他產業比起來更需要科技進步,因此海洋經濟需要大量的高科技投入,而海洋經濟的發展也可以進一步促進科技的發展和應用。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範恒山在上述論壇上表示,在我國陸域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壓力日益嚴重的今天,海洋經濟將成為推動陸域經濟轉型提升的重要支撐和強大的動力。到2020年,我國將在由海洋大國轉變為海洋強國方麵邁出重大的步伐,基於陸海統籌和聯動基礎上的海洋經濟發展,將為實現科學轉型的目標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