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新近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央行外匯占款為235297.01億元人民幣,較8月份增加20.38億元。這與9月份1300多億元的全口徑外匯占款增量形成明顯反差。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我國外匯占款增量結構的改變,顯現出央行被動投放貨幣的模式或將發生細微變化。
金融專家趙慶明[微博]認為,9月央行外匯占款僅增加20.38億元,而全口徑外匯占款則激增了1306.79億元,央行占比不到2%。這樣的外匯占款增長模式說明大部分外匯被銀行增持,並沒有被央行增持,這與以前央行購匯後再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明顯不同。
外匯占款是央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投放於實體經濟的資金,在統計上分為央行口徑外匯占款及央行、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由於外匯占款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方式之一,央行通過外匯占款投放貨幣,會影響到基礎貨幣的變化,並通過貨幣乘數影響貨幣供給,從而影響到市場間的流動性,因此央行口徑外匯占款的增減,一定程度上已成為觀察國內流動性變化的重要考量指標。
曆史上,居民和企業在獲得外匯收入後,會將外匯大部分出售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將之出售給央行。一般而言,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較強的背景下,這樣的結售匯行為更為明顯,外匯占款增勢也更為顯著。
外匯占款的大幅上升,可帶來市場流動性的顯著增加。此前,9月份全口徑外匯占款增量突破千億元的消息,曾讓市場分外樂觀,但蹊蹺的是,市場資金卻並沒有隨之增加,相反還略顯緊張。對此有專家認為,這是央行購匯較少所致。
“9月份央行的外匯占款增加很少,而商業銀行則增加很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9月底央行為何通過逆回購大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行為。”趙慶明稱。
根據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的觀察,9月外匯占款增長主要呈現出“企業與居民向商業銀行售匯而不是央行向市場購匯”的特點,最近央行購匯量異常的少,主要是通過逆回購而不是外匯占款來實現流動性的改善。
資料顯示,在人民幣不斷走高的9月份,央行並未像往常那樣通過購匯來投放貨幣,而是通過連續逆回購不斷向銀行補充流動性。數據顯示,9月份央行於公開市場共計實施了2300億元7天期、2620億元14天期及48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規模之大實屬罕見。
專家認為,減少購匯行為,以逆回購補充流動性,可減少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也可減輕央行的自身負擔,但這一貨幣投放模式的改變,或將引發人民幣匯率的小幅走高。
“以往企業和居民售匯意願比較強的時候,央行也會比較積極地從市場購匯,這樣可以平衡外匯市場的供需,使得人民幣匯率價格相對平穩。然而這次央行購匯顯然不如以往積極,這意味著人民幣升值要比以往快一些,也反映央行對人民幣升值的容忍度在上升。”彭文生認為,央行可能正在減少對市場日間交易的幹預,朝匯率靈活性邁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