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集中在工程機械、航空航天、汽車、電器、石油化工等行業。目前,國內市場上已有5萬台左右工業機器人在服役,占全球總量的4.5%,保有量位居日、韓之後排亞洲第三,市場需求增速位列全球第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掀起"雇傭"機器人的風潮。富士康計劃2014年擁有100萬台機器人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
中國是世界機器人需求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去年銷量為2.26萬台,同比大增51%,而美德等國的比例均在40%以下,預計2014年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將成為全球第一。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全球製造業中心向中國轉移,我國的機器人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有統計顯示,2004年以來,國內機器人市場年平均增長率達到40%以上;2011年增長率達到51%,機器人新安裝量達到23000台。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近兩年,人力成本大幅上升壓縮了加工企業的盈利空間,成本倒逼工程機械製造商向智能、高效模式轉型。
工程機械行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凸顯了當前業內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同時也促使有潛質、有能力的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中尋找新出路,市場將重新洗牌。在用工成本大幅上漲的背景下,使用機器比使用人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且有助於提高工程機械產品質量。
就機器人安裝數量來說的話,目前中國機器人的使用處於起步階段,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機器人的需求會繼續保持高增長。中國市場雖大,但中國機器人製造企業目前卻隻能當作看客。
截至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德國庫卡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及合資公司,四大企業已占國內市場比重高達70%左右。
深圳機器人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機器人製造公司在技術上的軟肋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加工工藝兩方麵。"國內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如減速機、伺服電機、控製器等製造技術不達標,都要靠國外進口,這樣也增加了(機器人)成本,削弱了價格競爭力。"而如發那科,其核心零部件完全可自主生產,節省了成本。
加工工藝方麵的差距在於,國內廠商的熱處理技術不過關,不僅使得零部件在短時間內就生鏽報廢,而且會直接影響工業機器人的控製精度。在研發方麵,部分國內公司正在做"逆向研發",即對國外進口的電機拆除研究,以學習國外廠商的現有技術,"自主研發"還存在較大困難。一家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也透露,國外電機的使用壽命平均五六年左右,國產產品則相對較短。
但也有專家指出,執行部件、控製部件、減速設備和傳感器占到機器人製造成本的70%以上。中國碰到非常尷尬的情況是,整機可以做出來,但是整體價格下不來;一旦你做出來,外國就開始降價,在成本上麵根本沒有競爭優勢,所以走成本優勢出路不大。
中國機器人生產企業麵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麵是巨大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麵則是要與狼共舞,跟國際巨頭短兵相接,爭奪市場。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工業機器人產業的關注程度,"十二五"規劃中明確了對工業機器人產業予以重點扶持。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化正處於關鍵的轉折點,如果政府能夠在基礎科學方麵組織攻關,在市場開拓方麵給予國內優勢機器人生產企業更大的扶持力度,我國機器人產業將步入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