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藺建成,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下稱“北重”)總經理。他帶領的北重集團,在2011年全球經濟震蕩加劇的大環境中,順利完成100億元的銷售額,2012年再度以穩健態勢向既定的超百億目標靠近。憑借礦用產品在國內市場70%的占有率,北重已穩居中國礦用機械生產商“老大”的位置。
藺建成直言,國企是中國實體經濟的脊梁,北重身在其中,責無旁貸。他的目標是:帶領北重走向更加精益化的“中國創造”之路。
中國的“極端製造”者
國內做不了的找北重,做不好的也找北重。北重是機械製造業中特殊的一員,是製造業的製造者,北重所做的事業是“極端製造”。
十八大前,天安門廣場上,5100米新型護欄一夜之間煥然一新,護欄的製造安裝者就是北重集團。看似簡單的護欄,卻有著不同凡響的質量,除去外觀上的特點,在防鏽處理、抗壓、抗衝擊上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2009年,世界最大、國內首台“36000噸垂直擠壓機”在北重的廠房裏試車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自已的高端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生產線,這一“極端製造”的成功,使電力、石油、化工、機械製造、船舶、國防等領域所需的300mm-1200mm無縫鋼管不再受製於國外,每年為中國的采購商節約數十億元資金。
2011年8月,國內首台載重240噸級巨型礦車NTE260下線,標誌著北重取得了自主創新的新突破,一舉改變我國200噸級以上電動輪礦用自卸車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
從大到小,隻要是中國沒有的,北重都在嚐試,並且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航空航天用鈦合金、高溫合金,核電站用無縫鋼管產品,風機軸等等,隻要是別人幹不了的,北重都在幹。”藺建成將這些“極端製造”視為“戰略責任”。
或許“垂直熱擠壓機”、“超高壓無縫鋼管”、“超(超)臨界用P91、P92無縫鋼管”這些詞語,在許多人眼中是陌生的,但它們關乎國運。重型擠壓技術對於我國火電、核電、航空、航天、船舶等戰略產業發展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2006年以前,由於超(超)臨界用P91、P92無縫鋼管被西方跨國企業壟斷,價格不斷上漲。P92鋼管進口價格一度上漲到每噸15萬元。中國的訂單有的已排滿了三年,而且訂單數還在不斷增加。北重決心突破這道關卡。
“在國內僅有3150噸臥式擠壓機的情況下,我們和清華大學機械係教授顏永年的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以我們為主導聯合國內28家企業、科研院所,經過大量的論證以及模擬實驗,最終運用了鋼絲纏繞坎合技術,用了不到三年時間完成了世界最大擠壓機的研發,製造成本比外國人報價一半還低,一舉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鎖。”藺建成說。
國內生產突破後,國外開始降價,15萬元一噸的P92無縫管材一年間降成了4萬元。國內使用管子的企業節約了數十億,但北重卻為此每年損失4億多!“美國等國外大公司一心要擠垮我們,恢複壟斷地位,產品價格到了傾銷的程度,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在價格上我們一定舍命奉陪。其實研究生產這樣的設備是有風險的,企業巨額投入,一旦研究失敗,可能就會拖垮企業,誰能擔負這麽大的責任?”藺建成坦言,“這種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項目,除了國有企業,沒有人願意主動承擔。”
礦用車的國際競爭
北方股份(600262.SH)是北重的子公司,核心產業是非公路礦用車,從合作組裝特雷克斯礦用車到自主創新生產NTE260電動輪礦用車,同樣經曆了波折。
20多年與外企的合作過程,讓北重感受最深的是不平等,對於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程機械,不掌握技術的話,最終隻是辛苦勞作,大部分的利潤還是讓合作方拿走了。
“企業盈利多少,他們並不是很關心,因為在零部件供應方麵他們已經賺足了錢。”
“市場在我們這裏,大股東是我們,風險也在我們這裏,我們辛辛苦苦經營一年,最後也就是賺幾千萬,還要給人家分紅。”
“不掌握核心技術和配套渠道,就必然受製於人,中國的機械製造企業不能隻當打工仔。”
藺建成下定決心要打破國外對市場配套體係的壟斷。“隻有走自主研發的模式,一並把配套體係建立起來。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自主研發,知識產權屬於自己,帶來的利潤就高。第二,我們自主研發成功對他們不斷漲價的散件供應體係就是個威脅。”
從2006年開始,北重先後研發35噸和25噸礦用車,全部實現國產化,國內配套。2011年研製成功的NTE260自動輪礦用車載重量可達240噸,目前又研製成功了NTE150、NTE240,正在研製300~400噸係列礦用車。
在國內占有70%以上市場之後,北重要讓中國的礦用車走向世界,並成功地在國際市場上實現了30%的銷售額。
現在,北重集團已然成為繼美國卡特、日本小鬆後的世界第三大礦用車製造商。
北重的“護城河”工程
麵對嚴峻的國際競爭,藺建成的要求是,“打基礎,練內功,讓創新能力在製度下傳承”,並形象地稱之為“護城河”工程。
藺建成表示:“從長遠看,我們的36000噸垂直熱擠壓機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核心基礎之一。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是依靠一台設備,而是企業永續發展的能力。對於北重而言,如何將50多年軍品生產、特種鋼冶煉、重型機械製造等高、精、尖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傳承,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規模大了,走集團化發展道路就得實現精益生產和精細化管理。“首先我們上了一套ERP係統,把它作為管理的抓手和工具,對公司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流程進行梳理及再造,使經營管理更加科學規範。”繼續管理細化是藺建成在2013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充分實現管理製度化、製度表單化、表單電腦化,將由電腦對各項生產任務和管理事項進行跟催和反饋,實現公司精細化管理和精益化生產”。
“我們這幾年甚至很長時間內都要靜下心來抓基礎管理,要建立工廠的‘護城河’。一定要把企業的製造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下來,消除各種浪費、提高運營效率,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藺建成說。“企業不能簡單地看一時的利潤指標,追求企業社會價值最大化和可持續發展才是目標。肩負著國家使命的國有企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紮實穩健的管理基礎參與國際競爭,才不負國家戰略團隊的稱號。”藺建成如此表述。
對話藺建成:決不能使實體經濟處於無序競爭狀態
《中國經濟周刊》:您認為實體經濟的大發展需要哪些條件?
藺建成:實體經濟發展還需要政策保障。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但絕對不是自由經濟。現在一說市場經濟,好像就是沒辦法幹預。其實我個人認為,市場經濟好比是運行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運行在鐵軌上的列車一樣,要想駕馭它就必須要製定科學的法律法規和製度,以此實現宏觀調控和微觀執行。
決不能使實體經濟處於無序競爭、重複投資、低水平複製的狀態,否則將導致產能過剩,企業虧損而轉產、破產。
美國是大家公認的市場經濟建設較完善的國家之一,美國在30多年前搞出來一台31500噸垂直熱擠壓機,之後在全美就沒有搞第二台大壓機,有這一台基本足夠市場需求,再投資就是產能過剩、重複投資。而國內據我所知,正在建設的同類型大壓機還有3台,這將會麵臨更嚴重的內部無序競爭。所以,實體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有政策保障。
《中國經濟周刊》:您怎麽看未來中國實體經濟與其他行業的關係?
藺建成:實體經濟是基礎,是核心,沒有實體經濟做基礎,搞資本運作、金融衍生產品將會是空中樓閣。實體經濟是真正的價值創造過程,炒股、炒房是價格的虛漲,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國家下決心予以調控。同時,裝備製造業的發達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基礎,是實體中的實體,國家對裝備製造業的政策導向支持應該加強。目前,裝備製造業處在微利和虧損的邊緣,有好多企業開始搞房地產、炒股、搞信貸等,靠投機取利,所以要讓實體經濟做“實”,資本才可以真正增值。
《中國經濟周刊》:有人說某些行業未來應該“國退民進”,讓更多的民營企業發揮其活力,帶動行業發展,您怎麽看?
藺建成:不能簡單地說是“國進民退”好還是“國退民進”好。企業的活力也不是簡單的體製決定的。
我認為機製是主要的,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主要的,隻要員工對企業認同,有切身感,就一定能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創造出用戶認同和滿意的產品及服務,企業就有活力,就能長盛不衰。
國有企業不僅是產品的生產者,而且也是國家的戰略思考者,是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更是黨的執政之基。隻要解決好機製問題,國有企業一樣會煥發生機和活力。我期盼未來10~20年是中國技術進步最快的年代,在這之前,實體企業的創新可能都是模仿、仿製。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未來20年,是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技術大發展的20年,這是不可阻擋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國有企業首當其衝。
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國有企業事實上積聚了大量人才,中國真正的企業家、優秀的管理者很多出自國有企業。另外,國有企業有非常健全完善的黨的組織體係,始終發揮著堅強的引領和核心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國有企業的實力和活力將會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