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製造業產出約占世界的20%,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製高點,仍不是工業強國。這是近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重點闡述的一大觀點。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崇泉認為,近年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產業基礎更加牢固,但總體上仍處於工業化中期,迫切需要大力推進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以創新為驅動,以技術為引領,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健康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判斷中國仍不是工業強國,主要有四大依據:一是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製高點;二是一些生產規模大、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國產產品,技術質量和檔次並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三是一些國產產品的整機質量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但關鍵零部件仍然在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四是中國產品文化含量(品牌價值)薄弱,與發達國家製造業競爭力差距較為明顯。
金碚表示,在經曆了30多年的快速、持續發展後,中國需要有工業強國戰略。工業強國的標誌主要有三條:一是在相當多產業中占據全球製高點;二是形成現代工業文明的社會心理和文化;三是有能力為解決本國重大經濟、社會問題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金碚強調,過去中國產業發展走的是一條“平推式”的擴張路線,其特點是平鋪擴張、求大求快,差異性弱、模仿性強,文化含量低、逐利傾向高,結果是大多繞過了產業技術的戰略製高點,可持續發展能力較低。“今後,中國工業化將越來越具有‘爬坡’和‘登山’性質,即每個產業都必須‘向上走’,占領產業高地,同時進一步夯實基礎,走‘立體工業化’之路”。
崇泉認為,中國產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既是潛力,也是動力。今後,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都孕育著對科技成果的巨大需求,這既是中國製造業提升競爭力的機遇,也為世界提供了廣闊市場;同時,中國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戰略與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孕育著對先進競爭力產業和產品的巨大需求,這些都為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提供了發展空間。
第八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由商務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主題是“合作共贏、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