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務部正式對外發布了2012版《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商務部連續第四年發布《指南》。
除了適時更新165個國家(地區)的政治局勢、經濟數據、政策法規、商務環境及社會治安等方麵信息之外,《指南》還根據各國及世界經濟形勢變化,新增了特殊經濟區域政策、環境保護的核心與標準等內容。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指出,在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意願不斷上升的同時,也麵臨諸多外部風險和挑戰。《指南》每年進行更新,力求幫助企業研判市場潛力、商業機會,並把企業在當地開展跨國經營應注意的問題給予提示。
記者翻閱《指南》之日本、美國和歐盟等部分後發現,每個國別的投資指南都包含七個部分,分別是:這是個什麽樣的國家(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有多大,當地法規和政策有哪些,如何辦理相關手續,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建立和諧關係,以及遇到困難該怎麽辦。但具體來看,每個國家的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又不盡相同,《指南》均給予了特別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美日歐等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建議中,《指南》均提到了一個關鍵詞——本土化。由此可見,盡量融入當地文化,在那裏“紮根”,組建利益共同體,是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取勝之道。
日本:防範經濟下行風險
《指南》指出,日本的投資吸引力主要體現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較好的商務環境兩個方麵。日本每年的商品零售總額約為1.2萬億美元,許多中低檔商品依靠進口,汽車、鋼鐵、機床、造船和機器人等是日本最重要的產業。世界經濟論壇《2011~201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日本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的142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九位。
關於中國企業如何在日本建立和諧關係,《指南》提醒,要處理好與政府和議會的關係,妥善處理與工會的關係,懂得與媒體打交道等等。
《指南》特別指出,在很多領域,日本政府並不直接出麵,而是通過與政府有密切關係的協會等行業組織進行間接管理,但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此外,中國IT等行業企業進軍日本的經驗表明,選擇熟悉日本市場狀況、有渠道有資源的當地合作夥伴對於中國企業初期開拓日本市場很有幫助。
對於中國企業到日本開展投資合作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指南》提示,中國企業赴日投資主要麵臨市場封閉性較強、運營成本高、並購日本企業困難較大、優惠政策少、融資難、投資資格限製較嚴等等,投資企業應該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市場向來以產品質量要求嚴格、顧客挑剔著稱,而日本企業重視信譽,絕大多數珍視長期合作關係。因此,與日本企業開展貿易活動要充分熟悉當地市場環境,了解對方商業習慣,樹立自身經營特色,把握貿易主動。
《指南》還指出,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正在逐步擴大,中國企業對日投資合作要防範日本經濟所麵臨的下滑風險。
美國:提高抗擊打能力
《指南》提醒,美國市場大,商機多,同時市場又十分成熟,法規健全,競爭非常激烈。投資美國要有中長期戰略,細致規劃,期望值不應過高,要對各種不利因素進行分析,並有受挫折的承受能力。
赴美國投資,要算好“戰略、經濟”兩本賬。戰略賬,是指企業應根據自身發展戰略與規劃,分析國內、國際以及美國經濟形勢、具體行業發展趨勢,深入思考赴美投資將如何優化本企業資源配置能力,並將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作為投資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忌盲目、衝動做出投資決策。
“經濟賬”是指企業要全麵、係統評估赴美投資的經濟可行性,深入做好項目選址、投資、稅務、法律等前期各類調研,做好“家庭作業”,重視培養跨國經營人才。
至於赴美投資方式選擇綠地投資還是跨國兼並,《指南》認為,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綜合比較,綠地投資的程序相對簡單,能夠帶來新的生產能力、稅收、就業崗位,往往容易受到東道國的認可,但對投資者資金實力、跨國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等有較高要求。跨國兼並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取技術、客戶、品牌等關鍵資源,但並購項目需要經過聯邦層麵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或反壟斷部門的審查。
《指南》特別提示,中資企業赴美投資時,由於當地媒體對中國的負麵報道較多,中資企業可利用美國公關公司的人脈優勢,直接與美政界、媒體等溝通,同時盡量采取本土化管理,加大對當地公益事業的投入等等,這樣會大大提高投資項目的成功率。
此外,美國人更崇尚個人權利的保護和個人觀點的表述,謙虛、忍讓在美國並不像在中國這樣被視為美德,中國企業一定要恰當地表現出自信與自我,方可得到尊重。
歐盟:警惕“大門開、小門關”
《指南》認為,一個擁有5億多消費者的統一市場,經濟與政治環境總體穩定,法律法規完善透明,一流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高水平的勞動力素質和科研能力,產業群聚優勢等是歐盟吸引外資的最大魅力。在世界經濟論壇《2011~2012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歐盟27國普遍排名較高,其中瑞典位居第三。
化工、醫藥、航空、精密儀器等高端製造業,以質優價高、高科技含量等優勢成為歐盟的特色產業。2011年,歐盟人均GDP高達2.52萬歐元,GDP總量為12.6萬億歐元,比美國高出六分之一。
近年來,中國一批有實力的大企業開始在歐盟主要成員國投資,如吉利收購沃爾沃,TCL收購施耐德,中遠集團在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口斥資收購集裝箱碼頭,上汽集團在英國設立研發中心等。中國企業對歐盟投資存量最多的成員國主要有德國、英國、法國、瑞典、西班牙、意大利和波蘭。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1年末,中國對歐盟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202億美元。
根據《指南》,中國對歐盟投資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歐盟成員國普遍存在資金短缺、投資乏力等問題,整體對外資持開放態度。相比之下,環保、勞工成本高是赴歐投資的主要不利因素,例如歐盟對外資有“大門開、小門關”的現象,內部存在諸多限製,建議有意赴歐投資的中國企業先期聘請當地律師事務所或谘詢機構進行充分谘詢和調研。
據統計,目前中國對歐投資主要分布在製造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等領域。《指南》建議,中方投資者要把目標集中到當地發展上,盡快熟悉成員國及歐盟的法律環境,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搞好國際化、本土化經營,盡量使用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此外,在解雇員工時,更要嚴格謹慎,以避免法律糾紛。
《指南》提醒,中國在歐企業尚未在歐盟層麵建立統一的商協會,但中資企業在歐盟成員國內組建了商協會,通常成員國中資企業協會秘書處設在擔任協會會長的企業內。此外,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在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比利時均設有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