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城市近年提倡步行、自行車出行,以及“自行車+公交+步行”等交通模式。專業人士認為,許多大城市快行交通體係基本構建完成,下一步應將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加快低碳綠色交通建設提到戰略高度,以人為本,立足長遠,分層推進“慢行交通”體係建設。
現狀
為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求,國內城市交通建設主要考慮機動車運行效率和運行安全,大量擠占和犧牲行人、自行車出行空間。人行道越來越窄、自行車道不斷消失、公交車人滿為患……綠色、生態、健康、環保的“慢行交通”一度被忽略。
慢行交通是一種可持續發展交通模式,在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填補交通服務空白、保障弱勢群體出行等方麵,有特殊作用。
“但是,目前不少城市慢行交通體係建設不合理,缺乏必要慢行設施。”民建吉林省委專職副主委趙暘說,就吉林省而言,大中城市普遍存在機動車壓縮非機動車道路空間問題。
長春市民周宇家在普陽街,工作地點在文化廣場附近,兩地相距約2.5公裏,他騎自行車上班。他說:“現在已經沒有專門自行車道,輔路上車輛少就到輔路上騎,趕上早晚高峰,就隻能上人行道,每天像過街老鼠一樣,到處躲避和退讓。”
難題
從步行者角度看,目前不少大中城市缺乏足夠過街設施。記者采訪發現,長春市僅有幾處依托人防設施構建的地下通道,以及為數不多的行人過街天橋;吉林市僅有一座過街天橋,這對廣大民眾需求來說遠遠不夠。
民建吉林省委副主委宋村珠說,停車場規劃和建設跟不上機動車發展,不但居住和工作地點的停車問題未能妥善解決,就是許多購物、娛樂等公共場所也未設專用停車場地;許多道路的非機動車道被劃為路邊停車場,非機動車道的占用降低了通行效率,導致騎行者被迫駛上機動車道或人行道,不利於交通安全。
在長春市重慶路、桂林路等商圈附近,路邊常常停滿汽車,交警經常去查違章停車,但屢禁不止,很多路段甚至幹脆直接在路邊劃出臨時停車場,讓本就不寬的道路更顯狹窄。
局部區域侵占慢行係統路權的情況較為常見,比如,餐飲娛樂企業占用人行道作為停車場、商業企業占用人行設施作為商品擺放推銷地界等,在長春市街頭屢見不鮮。
“慢行”
專家認為,慢行交通既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一類獨立出行方式,也是其它機動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銜接組成,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期待大中城市“交通模式”有所改變。
有關人士坦言,亟待加強城市公共交通與其它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係統的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切實提高服務效率。
趙暘建議,大中城市應分層推進,合理規劃“慢行交通”係統。
在老城區,以疏導、管理和適度改造為主,以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為基礎,建立“慢行交通”與城市公共交通係統良好的換乘係統;利用綠化帶或隔離欄等隔離設施將慢行交通流與機動車交通流分隔開,以減少機非混合交通之間的幹擾。
在新城區,建立與城市土地利用相協調的“慢行交通”專用道。有關人士提出,以慢行區劃分為依據,優化、整合區內慢行交通網絡。為行人和非機動車輛分別設立各自專用道,也可采用不同的鋪裝材料,以明確各自的道路通行權;保證足夠比例的慢行空間,提高其通行能力、安全性及服務水平;將“慢行交通”係統納入道路交通整體設計中,對人行道等步行設施按照友好慢行要求加以設計。
通過步行廊道連通大型社區、商業中心、巴士樞紐、對外交通場站,緩解重要人行道的高峰壓力。對路幅較寬、車流量較多、行人無法一次穿越的道路應設置中央安全島,保證行人二次過街等待期間的安全。
新路建設中,開辟自行車廊道,緩解主幹道交通壓力,使“騎車一族”出行更加便利。
有關人士建議,構建適當“慢行交通”法規體係,科學管理“慢行交通”,充分發揮其在短距離出行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