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支持2013年~2030年的預期經濟增長,全球基礎設施投資未來18年要達到57萬億美元。作為全球最大的基礎設施投資國,其中中國將會達到16萬億美元。
麥肯錫日前發布了一份關於全球基礎設施領域發展與趨勢的報告,該數字包括了運輸(道路、鐵路、港口和機場)、水、電和通訊所需的基礎設施投資。
麥肯錫公司全球資深董事兼中東及非洲國家基礎設施項目帶頭人赫伯特·波爾(Herbert Pohl)告訴記者,對中國基礎設施投資規模的預估,既考慮到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也考慮到了新型城鎮化的需求。
“從GDP的角度來看,投資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回報是很高的。一般情況下,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至少會在GDP上得到2倍的回報。”赫伯特·波爾說。上述報告也顯示,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加相當於GDP的1%,可以在印度創造340萬個直接或間接的額外工作崗位,美國則是150萬個,巴西130萬個,印度尼西亞70萬個。
但是,基礎設施的投資正麵臨著一係列挑戰,包括公共預算有限、銀行缺乏放貸能力及麵臨更加嚴格的管製。也因此,社會資金、拓寬融資渠道,成為各級政府著重考慮的問題。
赫伯特·波爾告訴記者,在目前的基礎設施投資中,私營部門貢獻了大概3萬億美元,未來有可能增加到7萬億~8萬億美元,因此,他認為,寄希望私營部門來解決融資問題是不太現實的。
據報道,國開行、建行、交行等大型銀行近期紛紛表示,今年將加大對城鎮化貸款的支持力度。國開行甚至表示,今年一半以上的貸款將投向城鎮化領域。
不過,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兼全球城市項目領導人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對中國地方政府的這種融資模式可持續性表示了擔憂。
“與其討論如何融資,不如研究如何在節省成本的同時,獲得更多和質量更高的基礎設施。”赫伯特·波爾說。
麥肯錫的上述報告指出,政府官員普遍傾向於擴大建設容量、上馬新項目,對如何深挖現有設施的潛力關注有限。這種“厚此薄彼”的方式不僅拉高了基礎設施的整體成本,而且不具可持續性。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各國可以在節省40%資金的情況下獲得等量的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基礎設施生產力提升了60%。這就意味著,在過去18年,投資30萬億美元可建成價值相當於4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相當於每年節省1萬億美元。
上述報告稱,節約成本的方法,首先是提高項目選擇準確率,優化基礎設施組合,此舉可使得全球一年節約2000億美元。
其次是提高項目交付效率。此舉不僅可以加快項目進度,而且每年可以節省成本4000億美元。項目超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於項目許可申請和土地征用過程,因此加快審批和征地對提高項目交付效率至關重要。
最後則是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資產。根據估算,通過提升資產利用率、優化維護規劃和擴大需求管理應用,每年最多可節約4000億美元。
“每年減少1萬億美元,18年就是18萬億美元,這比私營部門的融資額度要大得多。在財政從緊和需求膨脹的時代,世界不僅需要關注基礎設施缺口以及填補缺口所需要的資源,而且還要關注如何以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更優質的基礎設施。”赫伯特·波爾說。
與其他國家相反,赫伯特·波爾說,由於中國70%~80%的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在新建領域,而非維護領域,因此中國可以更容易也更為有效地利用這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