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份發自國家能源局的文件《關於做好2013年風電並網和消納相關工作的通知》,再次揭開了一道令我國風電產業隱隱作痛的“老傷疤”。
通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棄風”電量約為200億千瓦時,較2011年的100億千瓦時有大幅增長;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由2011年最低的1600小時/年,持續滑落至2012年最低的1400小時/年。“棄風”導致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令絕大多數中國風電企業不堪重負。
“棄風”是由電網接納能力不足、風電場建設工期不匹配和風電自身不穩定等原因引發的風機暫停發電現象。目前,1400小時/年的平均利用小時數為電站盈虧的臨界點。截至發稿前,在已公布2012年年度業績預告的15家A股風電上市公司中,僅有5家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其餘均為減少或虧損。
當下,風電產業如何發展,成為擺在風電企業和行業管理者麵前的待解難題。
創新主宰沉浮
年初,風電龍頭企業華銳風電發布業績預告稱,2012年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預計減少4.9億元(初步測算結果)。
作為我國第一家引進國際兆瓦級風電機組技術,開發出1.5MW係列風電機組的風電企業,華銳風電成立不足5年便於2011年成功登陸A股市場,其發展速度讓人驚歎。
上市奇跡的締造,應歸功於公司在我國風電技術研發上所處的“領跑”地位。2008年,華銳風電推出了國內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MW風電機組;同年,華銳風電為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場示範工程、除歐洲以外全球首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102MW海上風電場項目提供了34台3MW海上風電機組。技術上的優勢,為公司描繪出一個無限美好的未來。
此後,風頭正勁的華銳風電輕易地贏得了資本市場的寵愛。2011年1月,公司更以令人驚歎的48.83倍市盈率、90元/股的發行價格成功上市,實際募得資金逾90億元。
麵對一片大好形勢,華銳風電順理成章地選擇了擴大員工規模和基地建設,以至於2011年風電業“拐點”來臨之時,公司也仍延續著曾被指“激進”、“冒險”的經營模式。在公司創始人、前董事長兼總裁韓俊良帶領下,華銳風電在海上風電和海外市場方麵均進行了大手筆投入。
物極必反,在市場由盛轉衰的過程中,曾令華銳風電頗感自豪的產能優勢,卻最終引爆了其背後的高存貨、高應付賬款風險。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華銳風電存貨金額已高達85億元。
盲目擴產當然是今天華銳虧損的原因之一,但“棄風”也是造成公司業績下滑的另一重要因素。華銳風電首席戰略師胡渭向記者表示,“‘棄風’現象導致風電場的盈利能力驟減,新資金的投入步伐也隨之放緩(風電場無法盈利,銀行業不會給予貸款),而傳導至華銳,便直接影響了訂單的執行。”
華銳風電曾透過業績預告分析稱,“宏觀經濟波動、行業及產業政策調整影響在手訂單的執行、客戶延遲付款”,是造成公司2012年年度虧損的主要原因。
海上風電前景廣闊
“棄風”造成的損失究竟有多大?曾有業界專家按目前我國火電煤耗226克/千瓦時估算,2012年200億千瓦時“棄風”所消耗的標煤超過678萬噸,這給風電場造成超100億元的經濟損失。
近日,國家能源局就針對“棄風”現象出台了係列政策。在最新發布的《關於做好2013年風電並網和消納相關工作的通知》中,國家能源局明確提出,對雲南、寧夏、新疆和山西等地,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要研究擬定風電消納方案。緊隨其後,國家能源局又下發的《關於做好風電清潔供暖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勵新建建築優先使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支持利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替代已有的燃煤鍋爐供熱,力爭用2至3年的時間使風電“棄風”限電的問題有明顯好轉。
在胡渭看來,管理層在解決“棄風”問題上下了大力氣,推廣風電供暖技術將成為扭轉這一局麵的有效措施。“我們可能還要經曆一段供熱管網、火電、風電三方利益的協調期。此後,供熱將為風電消納作出巨大貢獻。”胡渭表示。
近幾年,中國風電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據世界風能協會統計,2012年中國新增風電機組裝機容量13200MW(其中海上風電裝機容量127MW),累計風電機組裝機容量75564MW,均位居世界第一,美國緊隨其後。而今,風電已超過核電,成為繼煤電和水電之後中國的第三大主力電源。而拋開規模看技術,胡渭說,“目前我國風電技術在大型化和技術細節上均與歐盟基本保持同步。”
此外,胡渭還認為,海上風電將成為行業複蘇的一大契機。“海上風電場都建設在沿海地區,那裏多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用電量大,電網建設足夠堅強,因此並網不成問題。”胡渭介紹說,如果相關政策能跟上,海上風電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未來有望引領行業複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