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PMI數據呈現的情況相仿,4月的消費額、投資和工業數據顯示,中國實體經濟仍處於動力不足的過程中。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3%,比3月份回升0.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0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2.8%,比上月回升了0.2個百分點,但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3個百分點。
投資方麵,1~4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9131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6%,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1~4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918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1.1%,增速比1~3月份提高0.9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並未如此前外界預期的那樣受到“國五條”的影響。
而前四個月,上海成功出讓經營性用地涉及的總金額已超3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360%,這也透露出如果財稅製度改革未有大幅動作,為解決地方財政緊張的狀況,地方政府將再次從賣地收入上尋求突破。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認為,4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數據非常疲軟,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調主要來自工作日的調整,因為今年4月較去年多了兩個工作日。如果剔除工作日變動因素,實際工業增速其實是在放緩。
與宏觀數據的表現一致,在微觀市場所反映的市場需求信號也較疲軟。
繼鞍鋼、武鋼等大型鋼企紛紛下調6月份鋼材出廠價之後,被視為行業標杆的寶鋼也不得不首次下調了出廠價格。而在3月初,寶鋼還大幅上調了4月鋼材出廠價。
與此同時,產能過剩的情況也沒有因為曆經一年的價格低迷而好轉。由於既往產量從去年開始集中釋放,粗鋼日均產量最近數月多次刷新曆史紀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兼副會長劉振江此前在參加鋼鐵規劃論壇時直言,中國鋼鐵工業進行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不抓住產能這個“牛鼻子”,不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是沒有抓住要害。與鋼鐵行業類似,平板玻璃、水泥、電解鋁等行業也因產能過剩而出現效益大幅下滑。今年全年,調整產能過剩都將是國家經濟政策的核心議題。
但在長期政策出台之前,暫時沒有看到高層計劃動用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等總量調節手段實施調控的跡象。不過,張智威認為,疲弱的實體經濟數據會引發政策放鬆,而全社會融資總量在未來數月內會進一步放緩。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認為,貨幣當局從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透露出的信息是,質量和效益而非單純的量和速度才是政策的首要考慮,因此,貨幣政策不會在現有的寬鬆水平上繼續加碼,而要在現有力度下“用好”、“更有針對性”,以便達到“改善對實體經濟服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