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此間舉行的“第四屆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的業內人士指出,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國際承包工程市場持續擴容為中國企業“走出去”“走得遠”提供了空間。
由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和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局共同主辦的此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承包商聯合會等機構、行業組織的代表,以及工程承包、裝備製造和工程服務等行業的企業家,共計1300多位中外嘉賓參會。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盡管國際金融危機餘波未了、各國公共財政承壓,但國際基礎設施發展仍具有較強的市場需求支撐,這毫無疑問將給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中國建造”逐鹿全球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錦章具體分析說,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為適應全球產業和科技革命的新趨勢、實現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的目的,致力於大規模改造和更新基礎設施;亞非等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薄弱,在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中,對基礎設施投資也有著強勁的資金與技術需求。
根據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2012年度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承包商在2011年完成的海外營業額達到4530.2億美元,同比增加18.1%。而根據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一項報告,2013年至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55萬億美元,相當於每年投入全球GDP的2.5%。
值得注意的是,基礎設施項目往往資金需求量大、投資風險高、時間周期長。據非洲進出口銀行行長讓-路易·埃克拉介紹,根據該行統計,非洲基礎設施領域年均投資需求達930億美元,並且到2020年前需要一直維持這種規模才能滿足投資需求,這顯然超出了非洲國家內部資源的承受能力。
對此,畢馬威全球基礎設施服務主席詹姆斯·斯圖爾特表示,事實上身處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下,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難以僅僅依賴本地的公共資源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因此如何開啟私營部門和吸引跨國投資成為各國麵臨的共同課題。
“這對於想要‘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而言是個利好消息。”他認為,中國企業在資金方麵具有優勢,不僅資產負債表良好,而且融資渠道相對暢通,這在全球市場低迷、整個市場“很差錢”的情況下顯示了相當的競爭力。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的發展印證了斯圖爾特的觀點。盡管全球政治經濟形勢複雜多變,2012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增速呈現回升態勢,新簽合同額1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0%。今年以來增速繼續加快,前4個月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487億美元,同比增長38%。
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一些新趨勢值得關注:傳統上中國企業的角色隻是單純的工程施工方,現在正向集承包商、運營商、管理商於一身轉變。業內人士指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一方麵需要創新商業模式,另一方麵也要關注海外投資合法權益能否得到保障、東道國政治經濟環境是否穩定、法律體係是否健全等一係列問題。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刁春和建議,企業要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體係,另外深入開展可行性分析和盡職調查、尋求富有經驗的中介機構支持、政府完善支持服務體係、借助國際多邊組織管控海外投資風險等措施,都能幫助中國企業應對海外運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