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機械工業經濟運行的基本特征是“緩慢回升、溫和增長、平穩發展”,主要困難仍然是需求不旺、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突出亮點是外延擴張降溫、創新日趨升溫、市場倒逼轉型。展望下半年,預計既不會大漲,也不會大跌,仍將以平穩為主基調。
建議政府不要以短期刺激政策強拉速度,但應加強規範市場競爭,促進優勝劣汰;同時,企業要利用內需資源,培育高端自主品牌。
民營企業回升貢獻率最大
從增速變化看,近期比上年有所回升。其中,民營企業對回升的貢獻率最大。
從利潤上看,增幅比上年明顯提高,但主要依賴汽車行業。預計今後汽車行業利潤未必能繼續高增長,但汽車以外的機械行業利潤增幅有望溫和回升。值得關注的是,主營收入利潤率比上年下降,說明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下降仍是主要矛盾,這將不利於利潤增長。
從固定資產投資看,增幅不但持續大幅回落,而且現已低於同期全社會和全部製造業;不但增幅已然很低,而且還在繼續下滑。這既說明產能擴張熱明顯降溫,而且也反映了機械企業對未來預期信心不足。
財務費用、應收賬款和庫存正在好轉。
財務費用及其中利息支出的增幅明顯回落,說明企業融資環境有所好轉,這有利於企業控製財務成本。應收賬款增幅雖仍高於同期產銷增幅,但已止升趨穩;說明貨款回收雖仍困難,但應收賬款過快增長的風險正在得到控製。庫存增幅尤其是其中產成品的增幅已降至較低水平,說明“去庫存”已取得明顯效果。這為今後景氣回升創造了條件。
今年宏觀經濟環境比上年有所回暖,但程度有限,預計2013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速度有望實現10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
自殘式競爭應當引起警惕
由於競爭加劇,效益下降,業內出現了值得警惕的幾種傾向。
一是過度進行降價競爭。為了降低成本,不惜在材料和工藝上動腦筋,以次充好,缺斤少兩,在質量檢測標準上實行“邊緣”政策,甚至某些知名企業和外資企業也已有甘冒風險者。
二是在“寧丟利潤不丟市場”的思想指導下,進行非理性銷售,賠本賺吆喝。不但在國內打亂仗,而且到國外惡性競爭。不但自己活不好,而且攪亂了全行業的市場秩序,使業內企業都失去應有的合理利潤和發展後勁。
三是企業領導的精力關注於跑市場、壓成本,無力顧及質量管理;產品質量下降,品牌信譽受損。一些曾經取得自主創新成績、已經具有成功業績的高端產品生產企業,在再次拿到用戶訂單、投入生產時,卻質量事故頻發,讓用戶對國產化信心動搖。
四是不切實際地壓低配套協作夥伴企業的供貨價格,使供應商失去合理利潤,也失去精益求精、不斷改善供應質量的積極性,最終危及自身。
五是過度裁員。不但裁減一線普通員工,而且少數企業連技術骨幹也被殃及,企業長遠發展前途令人憂慮。以上傾向十分危險。這些短視的做法對企業今後的前途十分不利,也和全行業“由大變強”的努力背道而馳。這樣做雖然也許可以解一時之難,但極不利於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必將傷及企業信譽和發展後勁,惡化全行業發展環境。到頭來隻能使企業自身和全行業陷於更大的困難之中。
因時而變 著力由大變強
從表象看,機械工業近兩年的頹勢是因為需求不旺,產能過剩,但這僅是表層原因;更深、也更本質的原因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但行業發展未能隨之而變化。
支撐“十五”和“十一五”高速發展的市場基礎,主要是高速工業化時期井噴式爆發的巨大需求。正是過猛的需求造就了特定時期的“短缺”現象。當年電廠為了早點拿到發電設備,必須帶著“趕工費”去慰勞發電設備企業的員工。由於訂單太多,機床企業延期一年甚至兩年交貨;挖掘機企業不得不按能夠進口多少關鍵件來決定生產多少主機。
在賣方市場中,市場的主要矛盾是解決有無問題,是作為供方的機械企業有沒有足夠大的產品生產和供應能力;而需方則往往是饑不擇食,無法計較供方的產品質量和性能。
因此,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機械企業當務之急是提高生產效率和批量,主要考慮的是怎樣才能獲得更大的規模效益。在那種氛圍下,外延擴張,不斷新建廠房、複製生產和總裝線就成為業內的普遍選擇。
這種發展模式已形成巨大慣性,從而埋下了今天困難的種子。
進入“十二五”以後,一方麵我國工業化已進入中後期,井噴式的需求形勢已向正常化回歸;另一方麵,在日益尖銳的資源和環境壓力約束下,科學發展觀越來越受到自上到下的認可,由追求速度、規模轉向質量、效益。
在此背景下,需求總量的增長更加趨於理性。但與此同時,前十年超高速膨脹的產能已到釋放期,供給能力大大增加。在這一增一減之間,短缺經濟迅速轉變為越來越嚴重的過剩經濟。
過剩經濟環境下,必然形成買方市場,主導權和話語權由機械企業轉入用戶之手。用戶從自身利益出發,必然在產品性能、質量、價格以及對自身使用的特殊要求能否滿足等方麵提出日益苛刻的要求,矛盾的主要方麵由解決“有無”轉向“好壞”。
因此,今天的機械企業必須研究用戶的要求,將工作重點轉向著力解決產品的質量、品種;由追求大路貨產品的“規模效益”轉向追求個性化優質產品的“稀缺性效益”。
現在,上上下下都在思考破解產能過剩之策。對此我認為,不宜過高估計行政手段的作用,而要多用市場無形之手。
2011年以來需求趨緩、增速下行的困難日子已兩年有餘了。盡管如此,我們仍不希望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以強拉速度,因為“轉型升級”這一關遲早要過。短期刺激政策雖能提速於一時,但隻是推遲了危機爆發的時間。治本還是要靠公平競爭秩序下的市場倒逼機製激發內生發展活力。現在倒逼機製已開始起作用,應繼續堅持推進。
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規範市場秩序,創造“優能勝、劣被汰”的公平競爭環境。隻要管好了市場環境,在倒逼機製下,一定會有一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並引領全行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