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並已紮根中國二十載的派克漢尼汾集團(以下簡稱派克)近日在北京舉辦了媒體見麵會,發布《可持續的業務:來自全球領先的運動與控製企業的101種智能產品》報告。
該報告通過運動與控製技術的廣角鏡,直麵中國和全球有待解決的工程挑戰;探索如何實現更高效的傳統能源發電,開發風能、太陽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平台,生產和供應清潔用水,研發新藥和推動醫療技術進步,建設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設施以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
也有一個中國夢
作為一個外資企業在中國若要有長足的發展不能僅僅看中利潤,還要融入到中國本土的市場中。時下中國夢已然成為焦點,派克漢尼汾發布報告,稱助力本土企業實現中國夢,同時也是實現其自己的中國夢。
派克漢尼汾大中華區總裁王偉文先生表示:“對新產品和新技術的不斷追求一直推動著派克漢尼汾的創新極限,並激勵派克漢尼汾人不斷前行,通過技術整合、溝通協作、係統開發以及客戶合作等方式尋找新的創新方案。在此過程中,派克漢尼汾公司不斷挖掘潛力,創造出激動人心的成果,為提升我們以及後代的生活質量做出重要貢獻。”
隨著中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正麵臨諸多挑戰,如成本上升、需求規模優勢相對收縮、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壓力等等。在此壓力之下,中國製造業也在積極尋求各種創新,以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
這一轉型升級需要整個行業共同努力。對此,王偉文告訴記者:“植根中國二十載,派克漢尼汾不斷幫助客戶提高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以工程創新助力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通過派克漢尼汾高質量和廣泛的產品線,使客戶的產品完全符合國際標準。在幫助他們成功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派克漢尼汾銷售總監薑建華向記者透露:“我們是國內客戶的橋梁,把產品和技術引進來,幫助國內公司的產品上一個檔次,在國際舞台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如過去幾年,中國做轉載機是全球做的數量最大的國家,當然單機價格在世界上也是最低的。更多的是因為在進入歐美等要求較為嚴苛的市場時無法達到標準。針對此,派克漢尼汾將幫助配套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改變這一狀況。”
希望與中國企業攜手發展
中國是一個液壓行業的製造大國,但還不是強國。導致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諸如發展戰略不夠科學,重主機,輕配套;企業急功近利,想一夜暴富;數字催生高速度,在這些思維的誘導下,行業隱藏了很多發展中的後患,比如產能過剩,粗製濫造,低價競爭,都是高速度留下的後患。雖然液壓產品的世界總需求不過就是3000億元人民幣,市場不大,甚至隻是一個小產業,但是其影響就如秤砣一樣,對於裝備製造行業來說影響巨大。
中國液壓氣動密封件工業協會會長沙寶森在會上表示:“行業發展有大上的時候肯定就有大下,這是自動調整的規律,所以我們對目前的情況不要驚慌失措。我認為目前是從非理性發展的階段走上了理性發展的階段,我們國家的流體動力產業開始著手搞自主創新,開始搞一些研究,增強我們的實力。在大上的年代,大家隻能去搶市場,所以搶市場的結果就是粗製濫造,產能過剩,這就是不科學的辦法。我們要根據中國的特色,就是產業集群,要建成一批,使之成為產業鏈相對完整,實力比較雄厚的產業。我們的結構要調整成這樣的狀態。”
對於派克漢尼汾在中國與本土品牌的合作發展他也提了兩點建議,並希望本土企業能一起共勉。第一,現在最核心的任務是產業團結起來,現在的市場競爭我認為不是我們企業間的競爭,而是機械傳動、電子傳動、流體傳動等等傳動產業之間的產業競爭。把蛋糕做大,我們的各個企業才能有更大的收獲,不能把眼光僅限於瓜分現有市場。派克漢尼汾這樣有實力的企業,應該肩負起這樣的曆史使命和責任。第二點建議,中國的市場很大,變化也很快,派克漢尼汾不僅要把市場銷售的列車開到中國來,更應該把你們的技術研發、產品研發的隊伍開到中國來,麵對麵的為市場服務,這樣派克漢尼汾的發展才能更快。
助力中國製造可持續發展
現在,世界各地都能見到“中國製造”,而將“中國製造”和“低價劣質製造”相聯係,則是中國企業最不願意看到的。提高質量,做“精品製造”是企業一直所追求的目標。由重量到重質,是中國製造業亟待改善的關鍵。
參會的天順長城公司總經理段京雲向記者坦承:“我們公司是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下屬的企業,所以在精品製造上,我們應該做出表率。這麽多年,我們通過對先進技術和先進配套產品的廣泛應用,使我們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一點上我想我們天順長城給中國製造一定是加分的。”
同時他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目前國內一些設備邊工作邊漏油的現象比較普遍。但如果一台設備在生命周期裏能少漏油,少更換兩次管件,不僅對企業降成本提效益是好事,對國家的環保節能、可持續發展也是不小的貢獻。
針對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王偉文則告訴記者:“派克漢尼汾從最初的設計理念上就是盡量減少浪費。我們和客戶有非常多的合作,我們針對他們的需求和情況來提高他的生產有效性以及降低成本,從而達到更好的設計提升。我們對於環境,包括排放,都有具體的要求,都會製訂相對應的標準,來減少排放,減少浪費,盡量少用能源,提高持續發展的能力。我們希望利用我們的技術成為助力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