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在某論壇上提到,農村建設用地是尚在沉睡的巨大資本。韓俊並未就這個話題展開講述,但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思路。
請快快醒來!“沉睡的資本”
按照當前的操作模式,政府以極低的成本征地,在二次轉手中獲得高額差價,開發商在賣房過程中獲得高額利潤,農民,或者說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新型市民卻並未獲得足夠的財產性補償,僅獲得微薄補償。
由此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新市民難以形成足夠的消費力。有報告指出,中國在今後的30年時間裏,城鎮化過程中大約會出現1.6億個移民家庭,大約5億人左右。5億人應該是多麽大的內需市場啊,但因為目前的集體建設用地的征地補償製度約束,這5億人的市場隻能沉睡。
按照當前的經濟形勢,外需市場難以寄予重望,提振內需則是政府幾年來努力的方向,人口眾多的農村市場更是政策重點開拓的區域,例如家電下鄉等,但效果都差強人意,甚至出現了種種問題。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提振內需的思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按照現在的思路,政府賣地增加收入,然後財政再撥出一部分進行補貼,隻是授之以魚,難以持續,更難解決根本問題;若能將農村集體用地納入市場交易,不但農民可以獲得合理的財產補償,合乎公平,而且還能從根本上撬動一大塊內需市場。授人以漁,其利無窮,隻是關乎利益分配,道阻且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