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率10名院士齊聚柳工,為柳工工程機械及預應力技術發展“把脈會診”。此舉令業界為之側目,對柳工而言,這既是為創新型柳工提供發展正能量的難得機會,又是對其將自主創新奉為企業發展命脈的積極肯定。
2013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依然一片低迷,盡管柳工也和許多同行一樣存在開工不足的現象,但發展勢頭仍令人豔羨:1月,柳工出口整機500多台,同比增長80%以上;2月,柳工壓縮機合作項目正式簽約;3月,由柳工集團與康明斯合資的廣西康明斯動力公司開業,發布新動力裝載機……
早在2002年,國內工程機械市場在國家啟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大環境下,呈現出如火如荼的繁榮景象。盡管和眾多企業一樣訂單應接不暇,柳工董事長王曉華卻獨具匠心地提出“建設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構想,帶領企業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國際市場的開拓讓柳工的技術創新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進入國際市場,讓我們意識到技術創新才是核心競爭力。”柳工研究總院機電研究所所長蔡登勝對記者說,“過去柳工以裝載機作為主打產品,在國內市場可以說是獨步天下,沒有哪個企業能在技術上與柳工抗衡。但‘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要求企業走出去,我們就發現自己的技術與國外的標杆企業相比差距太大了。”為了縮小差距,達到國際高端市場的標準,柳工走上了創新助推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發展之路。
柳工目前擁有一套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LDP(LiuGong Development Process)柳工產品研發流程。該流程要求企業根據客戶、市場的需求進行技術開發,采用矩陣式的項目組織架構,提高了產品開發成功率。
根據LDP的研發流程,柳工於2010年研究“指尖操作技術”,並於去年針對‘H係列’裝載機進行研發,實現了技術與產品的結合,預計今年年底通過評審投放市場。“產品成功上市的話,柳工將成為國內首個應用該技術的企業,柳工的裝載機基本上可以跟國外的高端品牌並駕齊驅了。”蔡登勝說。
目前受房產調控、基建壓縮等因素影響,國內工程機械市場持續低迷,柳工全年生產總值有所下降,但柳工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迎合了國際市場的需求,讓柳工在國際營銷中迎來了春天。數據顯示,海外市場業績占柳工總業績的比例,已於去年接近30%,今年計劃穩步增長。技術創新不僅推動了產品升級和出口貿易,還增加了產品附加值。柳工研究總院院長羅維介紹:“柳工2012年全年累計出口整機同比增長7%,但全年出口總額同比增長了66%,這意味著單位產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大幅提升。”
“每年都有新項目,讓我們不停地接觸到新東西”
創新是助推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不竭動力,如何保障企業活力充沛、動力不斷?柳工通過三大組合拳打造了自己的創新體係。
首先,建立柳工科學家體係,實現產學研相結合。柳工與國內許多院校都建立了合作關係,並聘請院士、教授作為柳工科學家,參與到公司承擔的重大科研項目中,帶動了企業人才隊伍發展,提升公司技術研發能力。
其次,與國外大公司建立平等的合作關係。羅維說:“現在柳工要跟國外的大公司合作,首先得談技術上怎麽分享,研發工作必須有柳工的工程師參加,以擺脫企業十幾年前產品研發中的被動地位。”當然,這樣的底氣,源於柳工近年來在海外市場的高速發展以及在國內市場中的話語權。
最後,企業自身要“強身健體”。經濟形勢的低迷不僅沒有讓柳工的創新工作停下腳步,企業反而逐年提高研發費用。據了解,柳工創新投入占企業總投入的比重去年已突破4%,遠遠超過了當初的1%。
2011年,國家土方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柳工,計劃總投資2.2億元。該中心將致力於建設一流的土方機械技術研發創新平台、技術成果轉化和輻射平台及技術服務開發平台,打造成自主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契機,使柳工成為土方機械國家和行業標準的製定及修訂領導者。”柳工集團董事長王曉華說。除此之外,柳工目前還在新建柳工全球研發中心。該中心占地130畝,計劃投資2.7億元,配備的重型試驗設備將極大地提升柳工的試驗能力,彌補過去工作中的空缺。“這將讓過去為了一個試驗跑遍全國甚至跑到國外的經曆成為曆史。”
創新技術的核心在於人才,柳工從物質和精神方麵關懷技術人才,扶持創新工作。“在技術人員激勵方麵,柳工每年有項目獎和科技創新大獎;技術人員采用單獨的薪酬製度,大力激勵技術人員專注於技術創新。”蔡登勝介紹說,“柳工最吸引技術人員的是它每年都有新的項目,讓我們感覺能不停地接觸到新東西。而且開放、平等、自由的創新氛圍,讓每個技術人員的新想法都得到尊重。”
“隻有創新才能突破技術瓶頸和技術壁壘,為企業生存贏得空間”
作為“技術柳工”,企業曾創下過許多次“第一”,如中國第一台鉸接式輪式裝載機、中國第一台井下裝載機、中國最大噸位的裝載機等等。
然而在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以及裝備製造業的整體困境下,柳工麵臨著諸多發展掣肘。縱觀其他產業的發展曆程,以規模、成本製勝,大打價格戰獲得市場份額短期內大幅提升的企業並不少見。這些策略的背後,是企業無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打造自身的核心技術。柳工能否堅持打造創新型企業?王曉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企業的長期發展來看,產品必須在技術上有一定的地位才行,我們會逐步加強這方麵工作。”
“企業的改革沒有頂層設計不行,但是光有頂層設計,沒有實踐中的探索也不行。”王曉華說,“目前企業需要做的設計就是如何強身健體,這自然離不開創新、企業內部的變革和管理的升級,並且隻有創新才能突破技術瓶頸和技術壁壘,生產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為企業生存贏得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