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淘汰落後產能,早已是個老掉牙的話題。
業內人士認為,鋼鐵行業產能目前絕對過剩,是造成鋼鐵行業利潤下滑的最重要原因,未來環保標準的提升,將成為鋼鐵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主要手段,被市場寄予厚望。
淘汰落後產能的初衷,更多是為了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推進節能減排,然而,這一“命題”進行了數年之久,卻一直收效甚微。從2005年起,相關部門屢次發布文件,提出嚴格要求,多次試圖用“鐵的手腕”淘汰落後產能,然而,事與願違,其結果卻是進入越調越多的怪圈。
鋼鐵產能過剩的格局長期存在,始終成為製約鋼價上漲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高速增長的慣性,遇上因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需求增速銳減,導致了更嚴重的階段性供求失衡。
2008年我國粗鋼產能僅6.6億噸,到2012年年底我國粗鋼產能已經超過9億噸,並且2013年粗鋼產能仍將繼續增加。
摩根士丹利近期研究數據表明,全球過剩鋼產能估計3.34億噸,其中中國過剩約2億噸。未來5年,世界鋼產量可能增約3%,這意味著不采取行動,產能過剩局麵仍將繼續存在。
分析人士指出,解決產能過剩的傳統方法是企業合並,但目前沒有足夠多健康的鋼鐵企業,願意並購不健康的企業。中國產能過剩,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
通常,嚴控項目審批、推動兼並重組是淘汰鋼鐵行業落後產能的主要手段。行業寄希望於此,從而減輕產能過剩的壓力,以改變市場的供求關係。
事實上,近幾年為了應對鋼鐵產能過剩、市場行情低迷、行業利潤偏低的實際情況,國家采取了一係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動落後產能淘汰工作。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在上述手段難以立竿見影後,中國政府正在通過加大環保手段,來壓製鋼鐵行業居高不下的產能,倒逼落後產能退出。
今年上半年以來,包括工信部、銀監會在內的諸多部委多次強調要“著力化解產能過剩”。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在今年曾明確指出,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是進一步淘汰鋼鐵落後產能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