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煤大省“保煤運動”
靠行政手段讓本地電廠買本地煤炭無異於飲鴆止渴,隻有深化“煤—運—電”全產業鏈市場化改革,才是真正救市之道
“我在山西搞煤。電廠要消化煤電互保的任務量和高煤價,就得搞些便宜煤對衝,不然廠子就完蛋了。”某央企發電集團河南分公司燃料部負責人在電話中一直強調,“不能寫企業名字,企業得罪不起地方政府。”
5月至今,該負責人經常輾轉於“三西”(山西、陝西、蒙西)地區。其奔波的背影後,是一場地方政府拯救日益疲軟的煤炭市場而掀起的“保煤運動”。
5月1日,河南率先實施“煤電互保”政策,即實行本省發電機組采購本省電煤量和“發電基礎電量”掛鉤的製度。具體操作方法為,根據發電單位基礎電量占全省比例分攤確定基數,超基數采購1萬噸省內煤炭,獎勵1000萬度基礎電量;少采購1萬噸省內煤炭,扣罰1200萬度基礎電量。
緊隨其後的是安徽。該省國資委正式向各省屬企業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省屬企業合作發展活動的通知》,明確指出在煤炭合作領域方麵,各煤炭消費大戶及各主要電廠,要加強與該省的淮北、淮南礦業集團等煤企對接銷煤。
產煤大省山西,除了醞釀通過公路限製外省煤炭入晉,還將省內的山西煤銷集團與山西國際電力集團進行了拉郎配式的戰略重組;山東等產煤省份也在考慮實施“煤電互保”,拯救處境日窘的本省煤炭企業。
今年原本是電煤價格並軌的“市場化元年”,但這場地方政府發起的救市之舉,給了改革當頭一棒。
但煤電互保本身卻說易行難。其要麵對政府部門之間、煤電行業之間及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多層博弈。即使是煤電互保的始作俑者河南,主管部門之間也“互踢皮球”、無人牽頭。煤企與電廠,則既不互信,亦不相信政府。政府一次次“救市”,行政幹預痼疾一次次加深。
煤炭行業急轉直下
從2012年四季度開始,河南省四大煤業集團之一的鄭煤集團,陷入了產銷失衡、庫存增加、虧損擴大的泥潭。
今年1月至5月,鄭煤集團煤炭累計銷量584.83萬噸,同比減少81.65萬噸,導致主業虧損1.8億元。納入合並報表的18家直管礦井一半虧損,兼並重組的礦井仍在停產;36家地麵經營單位,亦是半數虧損,虧損額達3000萬元。
鄭煤集團有約7億元的應收賬款未回收,還出現大量承兌匯票。今年集團的到期貸款、認購鄭州煤電(5.11,-0.08,-1.54%)(600121.SH)增發、安全費用、項目投入等,預計共需資金超百億元。
鄭煤的窘態,僅是河南乃至全國煤炭行業的一個縮影。由於國內外經濟走勢和能源結構的巨大變動,中國煤炭行業在“黃金十年”之後急轉直下。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煤炭產能已達40億噸/年,而實際需求量至多35億噸,每年均有5億-7億噸的過剩產能。
2013年上半年,中國煤炭全行業平均利潤同比下降近50%,多數重點煤炭企業平均利潤同比下降80%。其中,“一哥”神華的上半年平均利潤下降了近20%。
海外資產較多的山東兗礦集團,今年一季度虧損約20億元。“煤炭行業必須吞下前些年自己釀成的苦果。”兗礦集團戰略研究院院長牛克洪說,“煤炭產能急劇釋放,投資額度卻絲毫不見下降,2012年達到了5268億元,相當於整個‘十五’期間投資額的兩倍。”
牛克洪認為,除宏觀經濟下行、煤炭需求下降外,“黃金十年”中煤炭產業超量投資和重組所導致的產能過剩,是更主要的原因,“煤炭行業此次麵臨嚴峻危機,市場呈現L形走勢,短期內不可能有根本性好轉。”
北美頁岩氣革命所導致的全球能源結構巨變,也被認為是主要影響因素。
“頁岩氣革命後,從2012年到2013年,全球能源結構進入了豐富化、低成本化時代,導致全球煤炭行業的衰退。美國煤炭消費量從每年9億噸下降到7億噸,中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也由70%下降到5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室主任錢平凡稱。
一家美國大型煤炭集團的高管甚至擔心,此輪衰退將成為煤炭退出曆史舞台的前奏。
在中國受影響最大的,除了煤炭主產地的“三西”地區外,首推河南、山東等有一定產煤規模的省份。
鄭煤集團黨委常委崔書平,將河南煤炭企業的困難總結為三方麵:“西電東送”的影響,“三西”煤炭的南下衝擊,進口煤搶占市場。
他認為,“西電東送”每年會替代掉河南4000萬噸的煤炭,而河南每年煤炭產量也隻有1.2億噸;進口煤對中國市場的影響,則比以前更加深入,從東南沿海登陸後,可沿長江而上,直接衝擊湘鄂贛這些河南煤炭原有的銷售市場。
“三西”煤的衝擊則最大。崔書平認為,“三西”地區煤炭開采成本遠低於河南,一個年產量近2000萬噸的煤礦用不到1000人,而河南同樣產量的礦山可能需要7000人-8000人。“他們的噸煤開發成本可能僅有百元,而河南等地需要300元左右。”
一位資深電力專家認為,諸多煤企所列舉的困難“有言過其實之嫌”。煤炭行業從2003年到2011年的總利潤為1.5萬億元,僅2007年到2011年的利潤就有1.3萬億元;而同期電力企業利潤不足4000億元,2007年到2011年,電力企業的利潤僅有1700億元。
“現在煤價掉到500元-600元/噸,相當於當初的重點合同煤價,這是當時發改委製定的相對均衡的價格,不會大虧大賺。”該電力專家認為,“煤炭行業遠未到哭窮的時候,這些年掙了1萬多億元,都幹嘛去了?”
中國煤炭貿易專家黃騰也認為,現在的煤價僅是“黃金十年”的高煤價擠出了“非正常成本”後的水平,“這種擠泡沫的時間會很長,煤價還有相當長的下降走勢”。
在崔書平等煤炭界人士看來,煤電互保類似於煤企和電企之間的“江湖道義”,“煤電從來是一家,當年煤價高的時候,我們響應號召全力保電;現在煤企遇到困難,電企也應來幫我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