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離不開產業支撐
十二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推進城鎮化,提高城鎮化質量方麵提出提案92件,所涉及內容中“加強產業支撐”是重要關鍵詞之一。在專題協商會上,這個問題仍是委員們討論的重點。
“城鎮化的直接衡量指標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但是這個轉變應建立在產業發展的基礎上,而不是簡單的戶籍集中、人口搬家。”朱維群常委說。
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隻是房子的城鎮化、人“被城鎮化”的後果,隻會留下一座座所謂的“空城”和“鬼城”。
林毅夫常委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並不陌生。他認為,要分析清楚自己的要素稟賦特征,確立起每個地區的比較優勢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使各中小城市緊密圍繞自己的比較優勢來建立龍頭產業,發展特色鮮明的城市產業。
“城鎮化是現代工業、服務業發展擴大及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吸納,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水平、社會組織關係、文化生態等方麵的全麵轉變。”李讜常委所在的民建中央也組織力量對城鎮化進行了研究,根據測算,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需要投資8萬-9萬元,即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能需要投資一萬億。這麽大的資金投入該從哪裏來?
楊凱生委員即席發言時也對這個問題表達了看法,他認為要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摸清家底”。“要先大體測算好整個城鎮化過程需要多少成本?中央能拿出多少錢?地方拿出多少?社會投資模式拿出多少?融資主體交給誰?”楊凱生的建議是一連串的問號,因為這個問題確實需要相關部門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作出回答。
“在投融資模式上,要引導城鎮化投融資主體多元化、方式多元化。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體係打通投融資渠道。”李讜表示。
談到投融資問題,莊聰生委員不由自主地要為民營經濟“說幾句話”。他認為,“農民進城、資本下鄉”既是國家的政策引導,也是市場引力的作用。“民營經濟代表了市場的力量,它參與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城鎮化能否順利實現。”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
王光謙所任職的學校有一部分外地來京的臨時工,多年的辛勤工作卻始終得不到“本地認可”,當他們萌生退意的時候,王光謙勸說道:“再等十年吧,麵包會有的。”十年後,當這些臨時工再問同樣的問題時,王光謙隻能用一句同樣的“麵包會有的”去勸說他們,至於麵包到底什麽時候真能到自己手裏,誰心裏也沒有底。
王光謙發言時的這一段題外話,把委員們的討論拉到另一個重要方麵——人的城鎮化。在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心中,“中國夢”其實就是一個“城市夢”。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我們要圍繞‘人、地、錢’幾個方麵深化財權事權、戶籍製度、土地製度、就業、社會保險等領域的改革,消除進城農民身份轉變的障礙,使得他們‘進得來、留得住’,更要‘過得好’。”賴明常委強調。
在當前備受關注的戶籍問題上,厲以寧常委認為要走一條穩妥的道路,要做好大量準備工作,循序漸進,堅持新社區先行,中小城市次之,大城市再次,特大型城市最後,“水到渠成”,這才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戶口一元化的基本途徑。
同樣是討論農民工群體的城鎮化問題,胡曉義委員認為對這個群體的細分有利於將農民工群體分類納入統一社保體係,按照自身不同情況不搞一刀切,宜城則城、宜鄉則鄉。
然而,對於那些已經出門在外,並且帶著自己的父母、配偶和孩子一起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融入城市無疑是他們的最大夢想。對此厲以寧常委給出了基本途徑——就地城鎮化。
“由於農民融入老城區和新城區要比融入農村新社區困難,要努力把新農村建好。新農村是新社區建設的起點,新社區建設好了,農民會感到生活在新社區更舒適。”厲以寧說,新農村會不停地成長並轉化為新社區,再向前發展將會陸續轉化為新城鎮。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之路,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大多數農民及其家屬將在這裏轉變為城鎮居民,這就是“就地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