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7月25日公布了今年首批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淘汰的水泥落後產能共計9275萬噸,涉及天山股份等527家企業。在這種局麵下,國內諸多水泥企業卻在醞釀集體漲價。
7月31日,有消息人士指出,珠三角水泥企業集體漲價計劃被押後至8月5日左右,而漲幅也計劃下降,高標號產品每噸擬提價20元,低標號產品每噸則擬上漲10元。
另一知情人士也透露,8月1日,江蘇、上海等地的熟料和水泥價格也每噸計劃上漲20元,“不過這得看海螺水泥的態度,若其不同意漲價,我們的漲幅可能會降為每噸10元”。
淡季漲價的背後,是產能大擴張後行業內爆發的價格戰接近尾聲。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2012年的價格戰,有的企業甚至虧本奪市場,如今,市場份額基本被固化後,企業提價找回丟失的利潤。”
不過,諸多企業聯合漲價,再度演繹“價格協同”的行業“潛規則”,“國家發改委雖已多次調查,但水泥業屬非暴利行業,從上至下的利益糾葛多,最終未有明確的結論”。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不過,對比此前各企業間甚至白紙黑字約定協同的方式,如今的價格協同轉化為業內默契。
集體漲價
卓創資訊水泥網分析師侯琳琳介紹,7月30日,廣東珠三角地區水泥企業本計劃集體漲價,其中高標號漲幅或在50元/噸,低標號漲幅或在20元/噸。不過最新消息顯示,這一漲價計劃未能如期實施,漲幅也做了相應調整。
集體調價在水泥業已是通用的利潤保護手段。另一知情人士也指出,在每個區域,水泥企業都會定期開會,商討各企業生產和銷售情況,統一下一階段各企業銷售價格和方式等,而珠三角區域漲價計劃就是在6月19號行業會議召開時敲定的。
在今年的市場上,漲價也非首次。中國水泥研究院行業分析師王豔南介紹,2013年上半年,華東區域水泥價格已有幾輪漲幅,“最高峰時,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水泥均價每噸漲了100多塊錢”。6-7月份,珠三角區域主要水泥企業產品每噸約上漲14-15元。
上述知情人士也稱,事實上,僅在7月份,珠三角區域熟料價格每噸已上漲10元,目前估計每噸為250元左右,這推高了企業原料成本,水泥價格也必須跟風上漲,才能維持利潤。
市場的超預期回暖,也給了這些企業協同漲價的機會。
王豔南指出,水泥消費市場主要分房地產、基建和農村市場三大塊,今年上半,房地產方麵增長24%,與2013年同期增長率相比,增幅為3.7%,但基建和農村市場增速明顯,其中,基建市場增長24%,與2013年同期增長率相比,增幅15%。農村市場雖然無法用同比統計,但其按照一噸熟料產出一噸水泥的比例值來看,今年這一數據從去年同期的1.61更新為1.69。從產量上來看,今年上半年,水泥熟料產能達到10.96億噸,同比增幅9.7%,而在去年市場對其預期值僅為6.8%。
此番國家淘汰落後產能的政策,則被上市公司視為行業利好。
一位投行人士則指出,國家淘汰落後產能,主要集中在一些環保指標和技術指標無法達標的中小企業,諸多上市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產能置換這些落後產能,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企業擴張時機。
即使漲價,水泥產品均價跟去年同期相差不大。“此前的價格水平基數被拉得太低。” 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去年,這些區域內都有大量新增產能,企業間為了爭奪市場,大打價格戰,部分產品甚至虧本經營。這場價格戰已持續半年多,不少實力不佳企業被擠出市場,市場格局重新定格後穩定下來,此後,“幸存者”運營節奏,就是將產品價格回升,尋找丟失的利潤。
以華南市場為例,區域內品牌眾多,但市場份額排名靠前的主要是華潤水泥(01313.HK)和海螺水泥。“為了爭奪市場,幾乎每個價格調整周期,雙方都下調產品價格,”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各自產品價格跌幅約2成左右。
海螺水泥2012年年報顯示,公司南部區域涵蓋廣東和廣西兩省,期內產品價格同比下降10.90%,全年營收86.18億元,同比下降2.39%。而華潤水泥控股2012年年報也顯示,期內,水泥售價每噸為324.3港元,同比減少12.2%。
一組數據也顯示,從去年第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廣東地區水泥產能新增1000萬噸,導致水泥價格下跌至295元/噸,累計跌幅28%,不少中小企業都在盈虧平衡點掙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