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水泥業的通行做法:哪裏有新增產能,哪裏就有價格戰。”一位水泥企業人士也坦言,比如今年的湖南、四川等地水泥產品都已跌回去年最低穀時價格水平,而待價格戰擠出實力不夠的中小企業後,獲勝者再度通過提價,彌補此前損失。
需求回暖
不過,提價並非易事。
“如果某一企業單獨提價,可能導致剛爭來的市場又被奪走。”上述行業人士指出,在水泥業采取的辦法就是大家聯合起來一起漲價,也就是俗稱的價格協同。
行業內價格協同策略實施始於2010年前後。
2010年起,針對水泥行業,國家在節能、限電、限產的局麵下,關停了一批落後產能。“換句話說,當年的市場供給被統一後,反而讓當時大打價格戰的諸多企業,逐步回歸到正常的價格體係中來,企業利潤也逐步從虧損的局麵,逐步恢複到正常的盈利水平,這讓行業內認識到了聯合統一的好處。”一位業內知情人士稱。
水泥行業也成為具有雄厚背景央企的競爭之地。“以其中一家央企為例,其最初水泥業務規模小、技術水平也不高。”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但其背靠雄厚的資金和政策背景,在全國各地大範圍地兼並重組,壯大企業規模,但諸多企業各種經營理念和模式無法融合,各企業間為了爭奪市場各自為戰,“損人不利已”,“這類企業轉而通過和同行聯合,在定價體係上統一起來,實現區域內的供給平衡,換取自身利潤”。
此後,這類模式在業內被廣泛推廣。“高峰時期,甚至有企業間互相發送文件,統一價格,形成價格聯盟。”上述投行人士也指出,2012年業內出現的鎖窯現象,更是將這種聯盟的極端體現。所謂鎖窯,即東北地區部分水泥集團為應對水泥產能過剩,價格下滑,協同停窯,聯盟企業相關負責人一人一把鑰匙,隻有人員到齊窯爐才能運行。
這種局麵,引起了國家發改委重視。“2010年的時候,國家相關部門就曾調查過相關情況,但未有結果,去年東北鎖窯事件出來後,相關部門再度調查,但至今調查結果出來後,並不涉及價格壟斷。”上述投行人士坦言。發改委最終定性水泥業“鎖窯”不屬於壟斷行為,但對涉及“鎖窯”行為的東北、湖南部分企業將處以一定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