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7月13日援引工信部的說法稱,中國將發布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將加快設立電信普遍服務基金,研究建立更廣泛的電信普遍服務目標;持續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統籌互聯網數據中心等雲計算基礎設施布局;將根據企業申請情況和所具備的條件,推動年內發放4G牌照等。
“光纖網絡覆蓋範圍的擴大與4G的布局,對運營商而言,不論對於傳統的基礎業務,還是對於基於管道的新業務,都是有直接促進作用的。”有券商通信行業分析人士稱。
運營商在信息消費中的表現遠不止“管道”。廣東移動總經理徐龍7月為《南方日報》撰文稱,通信運營商布局移動互聯網業務時,打造運營商特色的信息產品和應用;借助自己的傳統優勢,通過搭建能力平台,匯聚、傳播著各類信息;利用客戶、技術、平台方麵的優勢,更加速了虛擬信息向實體經濟的滲透,拓寬了信息消費的外延。
實際上,三大運營商為避免成為“啞管道”,在數年前提出智能管道想法後,均有所動作。付亮稱,與開拓產業鏈條的業務相比,單純經營管道提升的潛力十分有限。
中國移動互聯網某基地的高級營銷人員告訴早報記者,互聯網基地是中國移動拓展業務的最重要平台,現在有遊戲、動漫、音樂、視頻等多個基地,這些平台開放了計費、數據等各項能力,以此來開展平台經濟,通過與內容提供者的分成合作等方式,來實現基地所涉及領域的經營與增值,中國聯通與中國聯通也有類似的效仿。
“運營商最大的優勢能力應該就是計費能力,而與其他互聯網企業間的服務、內容方麵的差距也在不斷地彌補。”該營銷人員稱。
有中國電信內部人士告訴早報記者,前述基地模式主要針對個人信息消費,利潤率不高,盈利模式也一直在探討,而現在運營商會通過雲計算等平台的開放,從企業信息消費和公共信息消費中獲益,使用者主要使用到的是運營商的數據存儲與計算能力,運營商經營這部分平台時利潤率更高,收入模式更清晰。
不僅是平台的搭建,基礎運營商也已嚐試向產業鏈的其他方向延伸。
8月2日,中國移動推出了兩款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機M701、M601,發售期定在8月下旬,中國移動也成為國內首家試水自主品牌智能終端產品的電信運營商。
前述新華社報道也提及了相應的政策,“麵向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熱點,中國將加快實施智能終端產業化工程,支持研發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終端產品,促進終端與服務一體化發展。”
前述中國電信人士稱,中國移動3G市場發力不成,使其ARPU值(每用戶平均收入)表現難盡人意,而現在OTT業務又對語音通話產生衝擊,其推出低價智能機,顯然是想借助自己之前積累的品牌優勢,通過彌補終端的數量來刺激其3G的發展。
曾劍秋告訴早報記者,運營商要想在信息消費中把握住機會,歸根結底就是要迎合用戶的需求,通過的方式有消費、開放平台建設等。
部分行業需求尚待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擁有廣電網絡的企業參與信息消費的方式與電信運營商有些類似。
作為地方“廣電係”重要企業,華數數字電視傳媒集團在5月份曾被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浙江專題調研時重點考察,其旗下上市公司華數傳媒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辦人員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公司所提供的信息服務類消費是信息消費最直接的體現,很多業務是基於公司所擁有廣電網絡的延伸。
該董秘辦人員稱,華數傳媒擁有杭州地區有線電視網絡節目,除了數字電視,還會利用技術、平台等現有資源進行互動電視、互聯網電視等服務。
三網融合的難點實際上也是華數傳媒擴大信息消費的難點。華數傳媒方麵稱,廣電企業在進入電信領域時仍存很大障礙,如廣電企業開展互聯網接入服務時,由於並不具備出口帶寬資源,隻能向相關運營商購買。
曾劍秋說,信息消費實際上是信息的消費與信息的生產之間的相互關係,可以通過消費來拉動生產,同時也可以通過生產促進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