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部分地區抗旱防汛任務繁重,為我國農產品的穩產和增產增加了難度,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問題引發高度重視。近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出台了一係列措施,會議要求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安排落實中央財政資金、落實早稻收購政策、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的工作,落實抗災救災措施,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穩定發展。
糧食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今年我國糧食生產正在朝“十連增”的目標積極努力。近十年來,由於中央政策得力,“增產”、“豐產”成為農業關鍵詞。但我國糧食等農產品供需始終處於緊平衡狀態,對糧食安全問題尚不可高枕無憂。
由於我國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劇,農產品需求總量剛性增長、消費結構快速升級,農業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根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12年,我國穀物進口量比上年飆升了156%,達1398萬噸,約占國際貿易量的5%;大豆進口量創造了新的曆史記錄,增幅達到11.2%。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生產能力還不穩定。另外,還要考慮到一旦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有可能會出現回落,糧食安全的警鍾需持續敲響。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保證耕地18.18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視,糧食生產不應片麵追求高指標、高增長,更重要的是保持產量的穩定。
“如果中國農業比較收益能繼續保持目前的狀況,主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應該問題不大。但農業比較收益能不能維持,是令人憂慮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黨國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黨國英指出,保持農業比較收益不能主要靠政府補貼,而應靠降低農產品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競爭力。為此要嚴格保護優質耕地,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現在采取的占補平衡政策,耕地“紅線”應該不會被突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區在實施“增減掛鉤”措施時,把優質耕地占去,補充的土地質量比原有耕地差,從而影響到糧食生產,所以設法提高補給土地的品質非常重要。
對我國的農業來說,由於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等因素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自然災害導致產量的損失,改種、補種帶來的農業生產成本的增加,農業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影響了農業生產的布局。
我國糧食雖然實現了“九連增”,夏糧又緊接著實現了“十連豐”,但農業生產的基礎依然薄弱,甚至在某些方麵還由於連續的增產而顯現出更多隱憂。
盡管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解讀8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時強調要充分發揮政策效應,盡快落實到專業化服務組織。但一些長期采用的增產舉措麵臨考驗,農業生產方式亟待實現根本轉變。
黨國英認為,一方麵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的土地資源情況,決定了我國對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的依賴性較強,如果不加強建設,我國的土地資源就不足以穩定糧食生產。
另一方麵,在耕地“紅線”不動的現狀之下,農業科技的進步依然是提升糧食單產、保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另外,數字隻是一個宏觀層麵上的衡量指標,真正實踐起來關鍵在於對符合我國農村生產實際、對我國農業生產有實質性貢獻的技術進行有效的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