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兵器北重集團北方工程機械製造公司,生產車間繁忙的景象讓人精神一振:地上33個焊位同時開工,空中6台橋式起動機馬不停蹄的調配鋼材到焊接點,帶著防護罩的工人在火花四濺中將零部件焊接成部件。天上地下,一片熱火朝天。
“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中提出打造裝備製造基地,煤機是重要的部分,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工程機械公司副總經理潘利平說:“不光自治區發展規劃中要大力發展煤機產業,就是國家層麵也規劃了10個煤機基地,北方重工正在力爭成為其中之一。”
潘利平所講的願景並非空穴來風。工程機械公司立足兵工技術優勢,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涉獵煤機領域,現已有32年的液壓支架生產製造曆史和22年的掘進機科研製造曆史。
工程機械公司黨委書記杜建說:“為持續發展,北方重工建立了新產品研究院、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集機械、液壓、電氣、綜合技術的專業技術團隊,為從事液壓支架、掘進機、采煤機、刮板機、救生艙等新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專業人才支撐。”
‘十二五’提出裝備製造業要成套化發展,北方重工實施的‘交鑰匙’工程就是圍繞客戶需求,提供從生產到安全保障的整個工作麵的設備。”站在礦用井下救生艙前,杜建說到。
2011年,工程機械公司引進澳大利亞先進技術開發出了礦用井下救生艙。走進這個類似集裝箱形狀的白色救生艙,保障生命的設施一應俱全。據介紹,救生艙可以保證10個人一星期緊急避難。
至目前,該公司已形成年產3500架液壓支架、500台掘進機、80台井下救生艙的生產能力,品種達到80餘種。產品遍布全國40多個礦業集團、60多個礦業公司。
“據煤機行業協會測算,‘十二五’期間煤機需求將以20%左右的速度穩定增長。”杜建摸著成品的液壓支架說,“到‘十二五’末,我們要形成支護設備、采掘設備、安全設備三大係列產品產業鏈,掌握核心技術,力爭把公司打造成為西北首屈一指、國內名列前茅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行業話語權的內蒙古煤機產品研發製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