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全麵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業內人士指出,在政策的推動下,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望迎來數萬億元的投資。
一、旨在彌補城市發展短板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意見》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以國務院的名義就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文,具有標誌性意義。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高速發展的同時也伴生一係列“城市病”——市政地下管網建設薄弱、汙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不足、公共交通係統建設滯後等。城市內澇等問題已影響人們的正常出行和工作生活,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迫在眉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此次國務院要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於補齊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也是對未來整個城市發展能力的提升,特別對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英國政府不斷探索和優化洪災預防與管理手段,形成了以及時預警和科學排水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內澇預防體係。比如,充分利用池塘、綠植等設施,就近收集儲存地表水、地下水,以減輕地下排水係統的壓力。日本東京、大阪將城市水係的防洪功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長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設施。——編者注
二、凸顯民生優先思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升,城市硬件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已不相上下,但軟件方麵仍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不少區域出現“半城市化”現象,城市規模發展的同時,相應的配套設施並沒有跟上。內澇、地陷等發生在城市基礎設施領域的事故頻發。而這與地方“重麵子輕裏子”、“重地上輕地下”的建設思路密切相關。《意見》明確要求,優先加強供水、供氣、供熱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老舊基礎設施改造,還提出了具體時間表。這些舉措既是對民意的回應,也標誌著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重麵子,輕裏子”的思路發生了重要轉變,凸顯民生優先的思路。
三、有利於拉動經濟增長
惠當前,利長遠。張立群認為,《意見》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更加強調薄弱環節,最大亮點在於項目選擇上既準且優。同時,不是爆發式的投入,而是基於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需要,既利當前,更利長遠。
或帶動萬億元投資。《意見》涉及城市交通、地下管網等領域,可帶動鋼鐵、水泥、建材、裝備、儀表、信息等產業發展,緩解部分行業過剩產能,為擴大就業增添崗位。而垃圾、汙水等都是城市副產品,這些市政薄弱環節將產生倒逼機製,或催生多種朝陽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推動下,未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望迎來數萬億元的投資。
四、開拓多元化渠道解決融資難題
《意見》順利落地,但實施難度仍很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在地方債的壓力背景下,地方政府資金壓力巨大。
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鬆祚認為,未來政府須拓寬多種融資渠道,進行投融資體製改革。建議建立多層次債券市場,將居民儲蓄通過債券的方式融通到基礎建設中來。畢馬威中國基建行業主管合夥人葉偉成則建議引入國內外養老基金、社會保障基金的資金。
中信建投研究部專題組組長夏敏仁建議,一些基建項目可以放開,交給市場解決,比如放開價格管製,收費獲得調整後,民資看到盈利前景自然會進去。中國固廢網研究院高級行業分析師肖瓊認為,怎樣確保設施運營費用的穩定來源也應得到重視。目前,我國有關汙水、汙泥等的收費機製尚不完善,收費程度不夠,還不足以覆蓋費用所需。因此,理順收費機製、確保設施的穩定運營,是今後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