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可以在製造業板塊比肩世界優秀企業,誰能做好國際市場誰就能走到台前。”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日前在北京表示。在經濟增速和需求雙降的背景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已開始嚐試一條有特色的創新和國際化發展的雙重驅動模式,並期待借此打開行業未來新局麵。
產能過剩困擾業界
對於全國總產值超過6000億元的工程機械行業,行業龍頭企業家們認為,這個傳統製造業難逃產能過剩和激烈競爭,未來的行業生命力在於技術創新,而國際化將成為中國企業的新增長點。“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仍然很嚴重。”一位與會的龍頭企業人士表示,“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領域,例如挖掘機全國產能可達到60萬台,而全球總產量才20萬台。但一些高端產品則明顯短缺。”
受產能過剩和需求低迷雙重影響,工程機械行業整體經營情況不理想,行業競爭日趨激烈。數據顯示,2012年全行業八類主要主機銷量同比下降幅度超過20%。
中聯重科董事長兼CEO詹純新說,工程機械行業在全球來看,都是個相對產能過剩的傳統製造業,但是通過創新調整產品結構,可以增加市場機會。日立建機株式會社社長辻本雄一說,世界經濟增長趨勢長期放緩、震蕩明顯,隨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產能過剩加劇競爭,更將戰火燒向國際市場,未來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國際化走在製造業前列
在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正在全球範圍內積極尋求兼並收購機會,重新調整全球產業布局,為未來行業回暖蓄力。
其中,2012年徐工集團收購德國施維英、中聯重科全資持有CIFA、三一重工[0.40% 資金 研報]收購大象,都是近年來中國企業借力技術創新、整合全球資源的集中體現。
王民對記者表示,盡管世界經濟仍然低迷,但機會也很多,特別是中國企業發展已經從擴張變為轉型升級階段,並將高品質產品和中國特有優秀服務帶到全球市場。國際化仍然是下一步堅定不移的道路,中國企業誰能做好國際市場誰就能走到世界台前。
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曾光安表示,從全球市場看,特別是新興市場客戶,他們的需求並沒有像過去想象一樣已經被歐美發達國家企業深度滿足,而是被動接受了很多需求,例如東南亞、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很多客戶的特殊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經濟學家湯敏表示,中國企業“走出去”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機遇之一,世界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和相當多的發達國家亟須資金投資,下一輪企業要製定新的戰略,按照世界新理念“走出去”,隨著各國開放度回升,政府製定相應的政策支持,與世界市場的結合將對工程機械行業產生巨大需求。
創新推進行業整合
除國際化外,創新也是行業的重要推動力。“這個行業的生命力在於創新。”詹純新說,在未來行業整合過程中,新技術的應用將會使產品水準大幅提升,例如新材料碳纖維應用於泵車可以減輕長臂架數倍重量,同時強度提高數倍,還有高空作業平台等新應用擴展,都是通過創新創造新的市場。
不過,中國工程機械僅僅發展了二十年,對比動輒百年的國際頂尖企業畢竟還很年輕。同時,技術創新既是中國企業打開全球市場的敲門磚,也是中國行業與全球頂尖企業的差距所在。“為什麽行業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那麽牛,它的發動機技術可以超載30%,僅憑這一點我們的技術就比不了。國內還沒有一家工程機械企業有自己的優秀發動機。”王民說。
雖然如此,行業領軍人物的態度還是樂觀的。王民說,中國企業積累了多年的製造水平和管理理念,具備升級轉型的水平。當前國內企業與世界一流企業在國際化經驗、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可靠性方麵還有不小的差距,未來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級企業,就要從擴張型走向轉型升級,在技術、市場、管理創新方麵有所突破。
“未來全球可能隻有20~30家規模以上企業能活下去,企業需要差異化競爭,包括產品、銷售、服務和運營才能與眾不同地活下去。”辻本雄一指出,速度是這個行業的競爭要素,通過對目標的並購能夠讓企業有大跨度發展,但這需要企業根據自身情況量身定製,再開展合適的並購和業務剝離。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子孟表示,總體來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運行已開始企穩回升,處於平穩發展態勢。曾光安說,未來中國如果能走出10~15家強大的企業,中國就是行業強國。除了技術創新,管理理念和國際化經驗都是挑戰,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充滿惡性競爭,合作仍然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