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波蘭的工業製造費和人工費是歐洲最低的。在同一工種裏,波蘭柳工雇員的報酬約是德國雇員報酬的六分之一,並且僅僅是中國雇員報酬的1.5倍。
對於Dressta來說,柳工固有的優勢也能幫助其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及擴大銷售市場。
“除了技術交流,柳工還擁有一套完善的全球經銷商網絡,及大量的經銷商資源。今後Dressta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提高海外銷售份額。”Dressta總裁Lestaw Holysz說。
2002年,柳工提出了“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現如今碩果累累,在全球130個國家地區擁有400多家經銷商以及兩個海外製造基地。
與其他的中國公司不同的是,柳工在進行銷售整合的同時也將自己的企業文化、理念和管理模式傳播到海外工廠。“我們試圖傳遞這樣一個信息:在收購Dressta技術的同時,柳工也把最好的工藝與產品帶到了這裏,持續的投資讓波蘭成為柳工在歐洲重要的製造中心,並造福當地社區和居民。”曾總說。
麵臨的挑戰
近年來,在中國企業所進行的幾百次大大小小的海外收購行為中,接管後的整合階段是最具挑戰性的。
中國海洋石油於去年夏天完成了對加拿大最大的近海石油開采公司——尼爾森石油的收購。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大型的海外收購案例。
中海油董事會副主席楊華在一次采訪中說到,平穩而順利的並購決定了公司未來的良好發展前景,但這是以時間為代價的。根據並購規模的大小,耗時可能在幾個月到幾年間不等。
所以盡管柳工前期收購和整合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是目前仍舊麵臨許多困難。
柳工機械(波蘭)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吳蔭登指出:“到目前為止,我們雇員總數已達柳工總員工數的12%,但對海外收入的貢獻卻隻有3%。”
這是諸多因素造成的。
相對於國內市場,歐洲市場並不夠廣闊,並且波蘭生產基地的生產效率不高。產品經理對此深有體會:“柳工在中國的工廠平均每七分鍾就有一台產品下線,而波蘭工廠每天卻隻能生產5到6台產品。不過總部現在已經派遣了多名工程師遠赴波蘭,與當地相關工作人員共同協作,致力於提高生產效率。”
“兩種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柳工副總裁閉同葆說,“在產品研發方麵,中國工程師年輕有幹勁但是缺乏經驗,而波蘭工程師經驗豐富、邏輯性強,工作方式卻相對保守。目前,波蘭柳工的12支研發團隊均配備了一名波蘭和一名中國工程師相互合作,旨在用一種平穩的方式把兩種文化逐步融合。
當然,這些眼前的困難並不會延緩柳工加大海外投資力度的步伐。
閉同葆說:“柳工在全球化戰略中有著極大的雄心壯誌,為此我們已經進行了審慎的長線投資。”
除了南非、中東和俄語區,柳工也將逐步擴展目前僅占公司總銷量1%的北美市場,與此同時,對於國內市場的開拓也不會放鬆。
2008年,柳工在美國休斯頓成立了北美子公司。作為世界上最大且最開放的工程機械產品銷售市場,北美客戶對產品、工藝、售後的要求十分嚴格。因此柳工一直致力於提升產品質量和工藝,以適應北美市場的要求。
“首先,我們應當擴大市場占有率。”閉同葆說。
2012年,柳工的海外營業額共計36.6億元人民幣(即5億9千8百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8.43個百分比,約占柳工銷售總額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