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過去數年中,以GDP增長為目標的中國經濟,由於製度性建設缺位,由地方政府巨額債務支撐的激進投資必然導致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又意味著中國社會資源的錯誤配置,糟糕的是,這種錯誤配置卻無法通過製度來糾正,因此,產能過剩在中央政府的清理令中卻不斷攀升。
959家A股製造業上市公司,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的存貨總額達到1.14萬億元,創下曆史新高。根據統計局相關數據,這一存貨總額與2012年5個省份的GDP總和幾乎相當。
同時,《投資者報》研究院通過計算存貨對營業收入的比重,判斷一家公司的存貨規模是否處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按照平均值計算,第三季度末,A股製造業上市公司的存貨收入比達到0.24,同樣達到曆史新高,若按照中值計算(注:一組數據中居於中間的數,與均值一起都是反映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的),該指標高達0.33。
與此同時,存貨周轉效率則達曆史新低,前三季度A股公司的平均存貨周轉率隻有2.76次,較2012年的3.79次大幅下降,存貨周轉天數達到168天。
危機之源
2008年以來,為了應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國政府開啟了以基建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一決策的核心問題是,過去數屆政府,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以GDP增長數據作為考量經濟工作成功與否的依據。
地方政府是基建投資的主體,過去幾年中,中國的金融資源嚴重向地方政府傾斜,尤其是銀行信貸,於是,這產生了沉重的地方政府債務,並在最近一年裏形成了巨大的危機。
A股製造業上市公司,多是各地方製造業的領軍企業,在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浪潮中,它們成為核心受益主體。
所謂受益,一方麵,部分公司作為地方政府的債務平台,大舉負債,投入基建;另一方麵,一些公司獲得來自政府的基建相關訂單,由於當時的刺激力度史無前例,公司必須要依靠金融杠杆來擴大產能。
由此,中國的公司債務規模大幅攀升。目前,中國公司的債務規模占GDP的比重在全球處於最高水平之列,從整體上而言,中國的公司繼續運用金融杠杆的空間已經變得非常小。
然而,強力的投資拉動GDP不能持續,很顯然,這會導致高通脹,高通脹是對經濟和民生的嚴重傷害。
更糟糕的是,隨著大規模經濟刺激的退出,中國對產能的消化能力越來越弱。隨即,投資對GDP的拉動作用也越來越弱,換句話說,用於投資的資源配置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低效。
對於A股的製造業上市公司而言,過去數年的慣性讓存貨保持高速增長,而全社會的基建投資刹車讓存貨無法得到消化,即便目前也存在針對投資的刺激政策,但這屬於“微刺激”,與過去的大規模刺激無法相提並論。
產能過剩導致的存貨危局,本質上是債務危機在實體經濟中的體現。眾所周知,產能過剩產生的過程中,模糊的政企界限往往導致腐敗現象的存在,而這會使得市場無法在清除產能過剩、消化存貨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危機發酵
2013年第三季度末,根據A股公司財報披露數據,959家製造業公司的存貨餘額總計達到1.14萬億元,相比於2012年末增長了6%,相比於4年前的2009年末,增長了61%。達到曆史新高。
這一存貨規模高到何種程度?根據統計局網站數據,2012年有8個省的GDP 在這一存貨規模(1.14萬億元)以下。GDP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其2012年的GDP僅有695.58億元,簡單換算可知,當前A股製造業存貨總額已相當於16個西藏自治區的GDP。同時,2012年GDP最低的5個省份(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甘肅省),其GDP總額也不過才1.34萬億元。這意味著,當前A股製造業存貨總額已和5個省份的GDP總和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