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柏林舉辦的2013年度國際塔式起重機行業峰會上,中聯重科建築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黃群透露,通過科技創新,中聯重科已形成了係列超大型塔機成套技術。“應用這些技術的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中聯重科塔機銷售總量在全球塔機市場份額已提升到20%。”
這是中聯重科“科技產業化”成就的一個最近的例子。作為中國工程機械的領軍者,二十多年來中聯重科展示了一個以科技創新促進企業發展的典型樣本。三中全會通過並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到,要深化科技體製改革,要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製,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這無疑為中聯重科長期堅持的科技創新發展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提到產學研協同創新,就不能不提中聯重科的優秀“研發”基因。作為中聯重科的前身,成立於1956年的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是當時國內唯一從事建設機械研究開發和行業技術歸口的綜合型科研院所,是名副其實的工程機械行業科研開發的“國家隊”。
但由於計劃經濟時代產業和科研脫節,多年積澱的自主創新成果缺乏直接轉化為市場效益。為打通了技術優勢和市場需求的通道,時任長沙建機院副院長的詹純新1992年帶領長沙建機院7名員工借款50萬元,創立了中聯公司。
中聯公司的成立,使得科技成果得以轉化,自主創新的價值得以體現,研究院也逐步變成了一個科技型企業。
“技術一旦與市場結合、與資本結合,改變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命運,也是科技人員的命運、一個企業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命運。”中聯中科董事長詹純新曾這樣感慨。
二十一年來,通過持續創新發展,中聯重科逐步成長為世界級的大企業。目前,中聯重科已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領軍企業,並躋身全球工程機械企業前列。
作為有國家科研院所背景的企業,中聯重科始終注重技術的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的再創新。促成了一大批施工領域急需而又領先世界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程專用裝備的問世。
“從長遠來看,一個隻能夠提供重複產品的企業,將逐漸被市場所淘汰,隻有企業內部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能夠自主研發新產品,它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說。
據統計,中聯重科發明占比始終保持在30%以上,發明授權比例保持在80%以上,並有80%以上的技術實現產業化。
今年7月,中聯重科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101米碳纖維臂架泵車在武漢中心實現施工,展示企業“行業核心技術領先者”的地位。就在剛閉幕的2013第十二屆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BICES 2013)上,中聯重科攜全球最長的五橋泵車——5橋67米碳纖維泵車、國內首創的可以實現四橋全輪轉向的QY70V532.3型汽車起重機、全球綜合起重能力最強的300t級全地麵起重機等標誌性產品亮相,受到業內和客戶的廣泛認可。
據介紹,目前中聯重科已建立起國家混凝土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機械關鍵技術實驗室和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三個國家級創新平台。在中聯重科的研發部門裏,平均每天就有一個新品問世,多項產品技術在業內遙遙領先,為中聯重科的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