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13裝備中國創新企業年會上,山東常林機械集團總裁鍾默就“現代製造業實現創新的思與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發言的部分內容:
其實,在現代製造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的過程當中,設計人員至少能影響產品成本的50%以上!這是我們過去容易忽視的。我們的工程技術人員需要研究財務和成本,並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考慮工業配套體係,而不能先設計出產品,再去尋找供應商。
這裏,我想站在一個中小型企業的角度,談談裝備型製造企業實現創新的思考與行動。
講到創新,大家更多談企業在技術上的創新。但是,如果沒有企業文化以及其他的創新,那技術創新是不可持續的。這可以延伸到整個國家的政治體製、市場體製、教育體製等。中國現行的應試教育很難湧現多元化的思想,也很難塑造優秀的工程師隊伍,而且我們當下的社會主流價值觀與創新所需要的土壤和環境是有許多衝突的。所以,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應當充分地認識到這些不利的外部環境,借助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的宏觀政策導向,學會在不太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中,有勇氣有能力去實現創新。
據我了解,目前國內企業的技術創新,50%以上都處於“學習、模仿和跟風”階段,另有30%處於“改進”階段,真正有“提升、再創新”的還比較少。我的理解,有兩種技術創新的路線,一種是應市場所需,另一種是用新技術引導市場。山東常林的主導產業之一是農業機械,你去問農民,他隻關心怎麽去種糧食,去農田幹活,希望能夠年年有個好收成,能賺到錢,但是絕對不會想到用什麽機器來改變現狀。這就需要我們製造業的企業家、工程師去想:如果我要進入這個市場,怎樣用更好的新產品來引導用戶,處處為農民用戶的利益著想?
我們在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上,不僅要充分做好市場調查,充分考慮工藝和設備可實現、可操作和經濟性,而且要同步考慮其新技術和新產品所需要的材料及零部件的配套體係的建設。我在博世力士樂及其他國外公司工作時對此有深刻體會。前兩天我打了一個電話給某公司總裁,想約一個時間開電話會議,他說這兩天沒有時間,正在博世公司洽談合作配套的事,因為他們計劃開發一種新產品,準備2017年投放市場,目前,需要很多供應商的協作,需要提前把供應體係理順。許多國際化的企業做新產品開發都很注意前期供應商配套能力和體係的建立。我們的企業是怎麽做呢?設計人員先將產品設計出來,再慢慢去找供應商配套,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另外,我們在技術創新和新產品設計時,還應充分算財務賬,充分考慮產品的綜合成本。前段時間我們開發了一個新的變速箱產品,我們的工程師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產品的研製和設計上,但對實現其市場化和批量化過程中的成本構成和影響因素考慮不夠,如材料、零部件的配套,生產製造工藝的成本等。其實,在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的過程當中,設計人員至少能影響產品成本的50%以上!這是我們過去容易忽視的。所以在技術創新時,需要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關注成本、研究成本,因為這是代表新技術、新產品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之一。
再談談創新道路上的實踐與體會。山東常林集團是一個中小型企業,在農業機械的基礎上逐漸向其他領域跨越。我們的基本思路是“行走機械動力流產業鏈”戰略,以農業裝備、工程機械為龍頭,以發動機、高端液壓件、電控、變速箱為核心技術,以鑄造為產業基礎。隻要我們圍繞這個產業鏈持續不斷去做,我相信在核心零部件方麵,能為中國的液壓件以及變速箱做出一些貢獻。
縱覽人類近現代發展史,唯有科技創新才是催生一切發明創造和驅動工業變革的強勁發動機。作為經濟細胞的企業而言,隻有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夠在世界產業鏈的分工中處於高端和前沿位置。常林集團,就是以這種理念為指導,立足全球行業視野,開拓進取。在創新和產業轉型的道路上,常林已經曆了三步轉型:一是農業機械向工程機械的跨越。二是傳統鑄造向高端液壓鑄造跨越。鑄造很多企業都會做,但講到液壓件的鑄造,中國企業在這方麵有重大突破的不多。業界有一個行話,“得鑄造者得液壓,得液壓者得天下”。就說明了鑄造看似簡單,但在液壓中起到關鍵的作用。所以常林集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資源在液壓鑄件方麵進行探索。建立了材料實驗室,擁有四萬噸高精度液壓鑄件能力,目前已經批量生產泵、馬達及多路閥鑄件。第三個跨越就是由自身產業發展向國際合作產業跨越。常林和意大利賽邁道依茨智能農業裝備、德國道依茨發動機以及德國大陸集團等行業領先的製造業巨頭都建立了合作關係。
經過幾年的努力,常林在液壓、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上共申請了166項,其中發明52項。常林集團中川液壓是目前國內唯一可生產製造全套液壓泵、閥、馬達及係統集成的公司,在40噸級挖掘機關鍵液壓原件以及22噸挖掘機成套關鍵液壓原件上有重大突破。中川製訂了一個創新規劃,從中川一代、二代,逐漸到三代、四代的創新路線圖,這需要常林未來幾年持續不斷的投入和研究。常林引進了仿真技術,在北京成立了研究所,對液壓以及變速箱係統、動力流進行仿真。經驗告訴我們,先進的設計方法和現代化的試驗條件才是決定科技創新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常林堅持的創新之路。
最後,還想重申企業技術創新之動力和活力,來自於市場和用戶的需求,這需要建立創新的文化和體製,打破等級觀念,消除行政指令,以尊重科學和市場規律為前提,包容和鼓勵個體和組織的不同的聲音,提供開放、自由的發揮空間。我們應該為成功者鼓掌,同時也要對失敗者給予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也要為他們鼓掌,希望他們在失敗以後,再站起來,繼續創新。通過管理體製的創新,造就一些真正有創新思想的工程師隊伍和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