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哪一塊最能引發市場遐想,廣袤的“大西北”無疑最為亮眼。這裏擁有占全國1/3的國土麵積,且在近年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下,西部地區未來城鎮化的發展潛力備受業內人士推崇。
而今,隨著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擬定的一係列政策的加緊落實,以及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西部城市群崛起將激活“西部大開發”戰略升級版,未來5000億元的投資盛宴將串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巨大潛力。
西部城市群雛形已現
一直以來,全國中西部地區不僅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於東部地區,城鎮化進程也相對滯後。據統計,2012年末中國城鎮人口數達到71182萬人,以城鎮人口所占比例表示的城鎮化率為52.57%,城鎮化發展呈現“東高西低”的格局,東、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率分別為56.4%、53.4%和44.9%。
“東部有東部的優勢,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和機遇。”一位來自西安的高科技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過去10多年來,西部發展多以資源優勢在全國經濟大格局中嶄露頭角,而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恰恰是目前落後於東部的城鎮化率,反倒可以為廣袤的西部地區提供資源之外的“城鎮化資源”優勢。
事實上,這一相對來說的優勢已漸漸引起政策方及學界的重視和認可。在剛剛落幕不久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要注重中西部地區城鎮化。”
在2010年由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布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中,未來全國具有發展潛力的23個城市群裏,西部地區為10個,幾乎占比一半。這些城市群分別是:南北欽防、關中、天山北坡、蘭白西、滇中、黔中、呼包鄂、銀川平原、酒嘉玉城市群等。
這一係列城市群中,不少已經啟航。2012年11月,《天山北坡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複,而這一度被解讀為“新疆城鎮化建設從此有了真正的頂層設計”。《規劃》圈定的未來新疆著力打造的城市群涵蓋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和石河子等10個縣市,這些城市群將以煤炭、油氣等資源優勢支撐起新疆城鎮化進程的主體。
長期致力於研究新疆城鎮化課題的經濟學者劉以雷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央提出以城市群建設帶動城鎮化的大格局,對於新疆來說意義非凡。天山北坡經濟帶連接起新疆區內經濟發展最具優勢的城市,未來將互通有無,共謀發展。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在城鎮化進程“全國一盤棋”的布局要求下,西部地區近年來已開始崛起以西安、蘭州和烏魯木齊為主導的城市群雛形。近日,由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3)》指出,2012年西部地區城市化率有加速趨勢。與2011年相比,2012年西部地區城市化率提升了2.23個百分點,遠高於1.3個百分點的全國平均水平。
“新絲綢之路”將成崛起紐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部開發司司長秦玉才表示,西部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空間大,按照近年來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計算,每年有500多萬人轉為城鎮居民,至少釋放5000億元的消費需求。
盡管前景良好,但在劉以雷看來,最根本的是要有產業支撐,“沒有相應的產業支撐,城市的發展就會是無水之源”。
隨著新一屆政府諸多國內經濟發展新論述的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則成為未來指導西部地區發展的新綱領,而這也被認為將鑄就升級版的“西部大開發”。
據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初步思路是,在空間走向上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國內區域範圍目前包括西北五省、重慶、四川、內蒙古和新疆建設兵團,還將擴展到其他省區。
新疆自治區經信委總經濟師彭季在不久前舉行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城市合作發展論壇”上這樣解讀絲綢之路經濟帶,認為其首先是一個“經濟帶”概念,基本內涵包括“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道路聯通是基礎,貿易暢通是本質內容。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為我國中西部省區的機電產品、特色農產品、特色食品等貨物向西出口創造了難得的機遇。
劉以雷表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對於整個西部未來城鎮化進程的意義,就在於在各城市群之間串起一根紐帶,成為西部城市群之間,以及這些城市群與周邊地區之間經濟貿易的“潤滑劑”。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表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體現的是經濟帶上各城市集中協調發展的思路,是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向西開放,西部地區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
我國將在“新絲綢之路”上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將會引進產業、聚集人口,這將使西部地區更快發展。我國正在研究和規劃“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線路,其中的一大設想是隴海蘭鐵路新線通過中亞地區到達歐洲,新疆將會成為向西開放的前沿。
陳以雷表示,通過交通運輸條件瓶頸的打通,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各城市之間的產業及商貿互動會大大被激活,“例如蘭州、西安的過剩產能,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不用再向東部長距離輸送,通過新疆的橋頭堡作用向西打通中亞、西亞甚至中東歐的市場需求。”陳以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