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不興,如鯁在喉
這種難以述說的痛,讓處於正在轉型升級中的機械行業有一種被掣肘的無力感,即便是諸如中國高鐵此種已經在世界頗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三基也是其亟待補上的短板。
中國南車前董事長趙小剛不久前在出席某論壇時表示,高速列車中的軸承、齒輪、液壓件還存在大量進口的現狀,其原因在於生產這些設備所需的金屬材料國內無法生產。
短板之危
2013年11月下旬,中國南車聯合中國工程院在江蘇常州舉辦了首屆軌道交通裝備製造“三基”技術創新論壇,探討如何在軌道交通裝備“三基”領域實現技術突破。論壇重點關注高速列車輪軸研製、列車製動技術、列車發動機、齒輪傳動裝置等領域的生產製造技術。
中國南車副總裁、中國南車中央研究院院長王軍表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工業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發、製造和服務體係。相關企業通過對自主研發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及基礎工藝的成功配套與應用,為整車製造提供了主要的產品技術支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軌道交通裝備自主化水平。
特別是進入2004年後,中國軌道交通裝備步入快速發展期,主機產品及集成技術等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必須引起警覺的是,製造業中“三基”產業發展並沒有跟上行業的發展步伐,仍然落後於軌道交通主機研發水平,產品性能質量和可靠性與國外差距明顯。
他直言:“當前我國軌道交通裝備‘三基’產業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關鍵係統和核心零部件產品性能質量、可靠性與國外知名品牌還有差距,基礎工業體係已製約了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幹勇也指出:“基礎件的滯後已經成為製約我國裝備工業升級的突出瓶頸。”
會議上,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屈賢明認為,作為主機和成套設備基礎的“三基”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是製約我國裝備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最大短板。
內因何在
據了解,“三基”(機械基礎件、基礎製造工藝及基礎材料的簡稱)是製造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直接決定著重大裝備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對於正駛上快車道的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而言,“三基”產業更是繞不過的一道檻。
對於軌道交通而言,基礎零部件是組成軌道交通裝備的不可拆分或具有關鍵功能的基本單位,包括車體、輪對、列車牽引與控製係統、齒輪傳動與基礎製動裝置等;基礎工藝是指軌道交通裝備生產過程中量大麵廣、通用性強的鑄造、鍛造、焊接、熱處理、試驗檢測工藝等;基礎材料則指軌道交通裝備工業製造中所需的小批量、特種優質專用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及製品、輕合金等。
為何高鐵中的這些最基礎的組成部分難以實現自給呢?記者了解到,國產“三基”產品質量不穩定是造成用戶大量進口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三基”產品的質量不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產裝備可靠性的高低及壽命的長短。
這種落差的對比在高速鐵路快速發展過程中愈加明顯。
對此,與會人士指出,造成“三基不興”的內因之一在於認識的不足與誤區:“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許多製造業企業為迅速建立自身形象,通常會采取從主機入手的發展策略。不論零部件、關鍵產品或者工藝由誰提供,隻要最終能組裝生產出主機就行。此外缺乏完善的質量保障體係也是其一。這就造就了“樣品不錯但批量生產不行”的怪圈。
此外,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基礎材料研究由於起步較晚,在基礎性、前瞻性方麵與國外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比如高分子減振降噪材料製造工藝不穩,脫膠、裂紋等產品故障率較高,低溫剛度變化率和回彈性還需完善等。
王軍表示,我國軌道交通產業國際化水平正在不斷提升,但基礎研究國際化發展尚不能跟上產業的整體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