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用“觸底反彈”來形容2013年工程機械的發展態勢。經過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野蠻生長”,從2011年下半年起,由於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素有“工程機械底盤件生產基地”之稱的泉州,不論在零部件抑或是整機銷售,都遭遇了“寒冬”。
2013年,泉州工程機械行業不僅通過種種努力實現去庫存,進入緩慢複蘇階段,其中部分企業還告別了價格戰,實施轉型升級。在這一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成長性較好的細分板塊上,已經給2013年帶來一抹亮色。
小型挖掘機生產與銷售一路向好。2011年,洛江新源工程機械、勁力工程機械等企業開始著手生產小型挖掘機,2013年全年的生產量約為3000台,需求量穩定並呈現上升的趨勢。“小型工程機械由於環境適應性廣、價格相對便宜,受到了客戶的喜愛。”泉州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秘書長林炳洲表示,這得益於城鎮化建設加速,農田水利、道路建設及小城鎮住房建設等對小型工程機械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加之,中央財政對農村公路建設、農田水利投入和對農機購置補貼的持續加大,也為小型工程機械逆勢而上拓寬了空間。
大型整機企業轉型生產叉裝車,實現新突破。由於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等工程機械市場的飽和,以及市場發展的需求,晉工機械、福大機械、威盛機械等開始加大叉裝車的生產投入。“在叉裝車研發、生產上,泉州走在全國的前列。”林炳洲透露,以威盛機械公司為例,該公司捕捉到石材礦山裝卸機潛在的市場需求,2009年開始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專門用於礦山開采的叉裝車,2012年實現全麵鋪開生產,2013年成為叉裝車龍頭企業參與叉裝車國家行業標準的製定,奠定了泉州叉裝車在全國的地位。
從整體上看,泉州機械裝備產業形成了“毛坯鑄鍛—零部件生產—整機裝配—產業服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11月,通用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20.5%;專用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24.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同比增長24.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同比增加9.2%;儀器儀表製造業同比下降13.8%。“機械裝備產業各子行業有降有升,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總體發展相對平穩。”市經貿委相關負責人表示。